虽然因为西南那边,由于收了三个附庸国的缘故,黔中、西川二郡周围的安全环境大为缓解,留守当地的驻守兵马,可以减少许多。
但即便如此,黔中郡也要留一支禁军镇守,西川郡要留两支禁军镇守,这才能勉强保证安全。
襄阳郡那边,西边是汉中郡,北边是周国襄阳、南阳二郡,南边是宁国襄阳郡,可谓三面环敌。
这三处方向,每处都需兵马镇守,这就用去了三支禁军。
洞庭郡这边,京师所在,本就是重地,需要大量兵马留守。
而且洞庭郡南边,就是苏国、南海国,这两国如今和楚国的关系,根本谈不上好,随时都有可能突然出兵,偷袭楚国。
洞庭郡的东边,则是宁国。
楚国与宁国的关系,更不用说了,一直都是敌国,还互相争夺着扬州霸主的位置。
只要有机会,宁国绝对会选择攻打楚国。
如今宁国编练了八十万战兵,这只雄兵除了派了三十万人去广陵郡,防备江北外。
剩下的五十万人,可都是屯留金陵,随时准备朔江而上,对楚国虎视眈眈的。
面对这强大敌人,陆渊自然要多加防备。
所以在洞庭郡内,南、东两面都有压力,他最少要留下五支禁军,也就是十万战兵。
再加上地方的府县兵、巴陵城中的金吾卫和宫廷卫士、洞庭湖内的五万水师、征召的民团乡勇等等力量,才勉强有把握抵挡住来自各方的攻击。
如此算算,排去各地的镇守兵马后,陆渊所能调动的机动力量,其实也不过四支禁军,八万战兵而已。
当然。
真等陆渊向某一方向出兵的时候,除了能够调动的机动兵马外,该方向的地方兵马和镇守禁军,自然也在可调动的力量之内。
比如若是陆渊在西川郡,准备调集兵马攻打汉中郡,那么西川郡的四万禁军以及三万郡府县兵,自然可以随他调动,一起攻打汉中郡。
甚至襄阳郡那边,也能分出一两支镇守禁军来,帮着从侧翼出兵。
这么算起来,他能动用的兵马,便不下二十万了。
而如果是洞庭郡这边,准备攻打宁国,或者南海国、苏国,那么洞庭郡这边留守的十八万兵马,甚至襄阳郡那边的兵马,都能跟着调动。
在这里用兵,陆渊能动员的常备战兵,将能达到三十万以上。
除此之外,黔中郡那边的夷人战俘,除去安排了挖矿的人外,还剩下了十一二万。
这些俘兵,也是能随时调用出来,充作大军炮灰的。
这项手段,自陆渊起兵以来,便一直使用,可谓老手艺了。
所以细细点算下来,日后陆渊若真的想要用兵,那么大楚四郡,不论是哪个方向,他都能保证能动用十五万以上的战兵,以及十万以上的仆从兵。
如此再征发一些民团乡勇,一路大军的兵马,最少也有三十万以上了。
若是换作洞庭郡等区域,那兵马规模,更是直逼五十万以上。
此等实力,也勉强可以和那些动辄数十万大军的霸国相争了。
‘不过即便如此,但以楚国的实,最多也只能维持一个方向这等规模的兵马。
若是如同周国那般,同时两线、甚至三线开战,我就没办法同时保证两三个方向,都能有五十万以上的兵马了。
相比于那些一州霸主,楚国现在虽然勉强够到了一点霸主的门槛,但依旧差得远啊。’
陆渊心中盘算了一下自己的家底,最终不由暗暗叹了口气。
虽然从他起兵以来,自己建立的势力就发展迅速,不过十六年间,就从当初的一县数百兵马,发展到现在的四郡四十余万兵马。
可这等实力,相较于那些已经积累了数百上千年的大国,依旧差得远。
别的不说,就说人口,户口不过八百万的楚国,能维持如今四十五六万的常备兵马,就已经是极限了。
将近二十比一的人口兵力比,已然耗尽了楚国的底蕴极限。
剩下就算陆渊再想征兵,也很难从治下百姓中,挑出更多的合格兵源了。
而且就算能挑出来,以楚国的国力,也很难再养育更多。
毕竟,地方上如果没有足够的青壮劳力,没有人去生产耕种,谁来给楚国缴纳赋税,提供粮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