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点看小说网

八点看小说网>庶子考科举的文 > 第156章(第1页)

第156章(第1页)

宋知远眼睛一亮,表情松懈了些,道:“哦?竟还有这种说法?不知是那位大家说的?”

“嗯,这个嘛……”宋知意故作深沉装,摇头晃脑道:“也是一位姓宋的大家,顺天府宛平县人氏,年方十七,名唤知意……”宋知意说到这儿,自己忍不住笑了起来。

宋知远也是又气又好笑,推了宋知意一把,假恼道:“你小子,惯会装模作样。”

江守徽在旁看着,也挂着淡淡地笑,道:“三表哥就是爱贫。”

宋知意这么一打岔,宋知远方才的紧张也缓和了不少。三人互相打气后便去排队检查,分别去了自己的号房。宋知意找到自己的号房后,先是拿出抹布来将坐卧处与写字处擦了擦,这贡院一年用不上几次,虽考前有人会打扫,但还是有一层灰未擦干净。接着,他又挂上油布为帘,这几日皆是阴雨,油布能遮风雨。最后,再把考试要用的文房四宝在桌上摆好。宋知意做完这些,天也大亮了。他一边磨墨,一边等着考试开始。很快,贡院落了锁,锣鼓被敲响,考试正式开始。题板也开始贡院的各个箱子中巡游起来。

最先来的是三道四书题,其一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其二为“臣弑其君可乎”,其三为“下袭水”。

第一道题出自《论语·颜渊篇》: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3]

大意是鲁哀公问有若说:“遭了饥荒,国家用度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又问:“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实行彻法呢?”有若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怎么又会够呢?”

这其实是反映了儒家的经济思想,即“富民”思想。鲁国公认为即使抽取十分之二的田税,国家的财政依旧十分紧张,而有若则提出了鲁国财政紧张的根源——百姓不富足。如果百姓富足,国家的又用度怎么会不够呢?

这道题出题平易,破题简单,大多考生都能答出,所以要想出获得考官青眼的文章其实并不容易,所以破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以文章之首抓住考官的眼球。八股文的破题方式有很多,有明破、暗破、顺破、倒破、正破、反破、分破、对破之别。

宋知意思量许久,在草稿纸上写下: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4]这题的破题,他采取了暗破法,是将题目字暗暗点换的一种破题方法,如孝弟类以“伦”字代之道德类以“理”字代之。[5]宋知意的暗换很简单,即将“足”字换成了“富”字。此题为大题,大题之破贵在冠冕,宋知意的破题虽简单,但意思却与原文契合,文字简练明确,达到了上乘的水平。

破题完后,整篇文章的思路也就不难了,宋知意下笔如有神,很快就在稿纸上大致写完了整篇文章。

接着便来到了第二篇:“臣弑其君可乎”。这一句看似偏激的话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原文为: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诸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6]

意思是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有这回事吧?”孟子答道:“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说:“做臣子的弑他的君主,可以吗?”孟子说:“破坏仁爱的人叫作‘贼’,破坏道义的人叫作‘残’。残贼俱全的人,叫作‘一夫’。我只听说过武王诛杀了一夫殷纣,没有听说过他是以臣弑君的。”

其实《孟子》中常有这种贬责君主和赞成推翻恶君的挑激性部分,为捍卫礼法者所不容。但朱子对其的批注则改变了世人对待《孟子》的态度。这次考试中出现的这一句也是朱子批注过的,而考官的用意自然也是让考生按照朱子的意思来答题。

朱子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提到这一言论时,解释道:一夫,言众叛亲离,不复以为君也。《书》曰:“独夫纣。”盖四海归之,则为天子;天下叛之,则为独夫。所以深警齐王,垂戒后世。[7]

朱子以众叛亲离来解释“一夫”,以四海归之来作为君主是否合格的标准,以此解构桀纣统治的合法性,并将孟子的看法论断限定为为君立言的看法。[8]

在这个时代的科举考场上,宋知意自然不可能大谈讨伐君主之言论,只能按照朱子的批注,中规中矩地写下了破题之句,并在文章的中分别举了明君和昏君的例子作为对比,结尾再总结劝谏。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