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这样的话,则印证了宋知意的猜测,贾懿有同伙,或者说是他背后有一个主使,而他则不过是一个被舍弃的卒子。
可三司会审堂不论里外都有衙差看守,若是要在光天化日之下敲响房顶,那就不单单只是一个身手好可以概括得了的。这样高超的身手,宋知意知道的除了段苍,那就是秦王府曾经在段茫手下逃脱的那位了。难道此事又是秦王和那个内侍所为?可这几日傅元霜的信号源宋知意也有在听,并没有发现什么端倪。
好在方才在饭桌上他请求宋恒托人多多留意贾懿在大牢里的情况,在加上他这还有信号源能监听贾懿的情况,再获取一些信息应该不成问题。
可惜事情总是不如人愿,三司会审结束,贾懿被判了秋后问斩,可这判决不过出来十几天后,贾懿就被人发现横死在刑部大牢中。一时间,宋知意也再找不到关于此事的其他线索,但他心中却越发认定一定有一个幕后黑手的存在。
……
贾懿之死也算为此事彻底划上一个句号,宋知意并未在此多停留,很快就重新投入到了学习中,因为距离下一次的秋闱,也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了。
--------------------
作者今天回看之前写的章节,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就是《临文杂谈》和《临文散谈》这两本书写串了,现已全部修正。《临文杂谈》是李祯的第一本随笔,《临文散谈》是举子起事案的缘由。欢迎大家捉虫~
第81章秋闱1
===============
大周的春秋闱与前朝不同,是两年一次,有时逢恩科,一年一次也是有的。国子监中和宋知意同批的贡生大都打算参加这次秋闱,毕竟他们也在国子监修读一年多了,就算此次不能一次中举,也是一个练手的好机会,而宋知意也在其列。宋知远和江守徽也是做此打算。兄弟三人都专心科举,见面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了,宋知意有时一月才从国子监匆匆回来一次,江守徽也是再次搬到府学住下备考。
国子监里和宋知意同窗的贡生本就是各府选出的俊秀良才,实力都是不差的,准备起秋闱来也更为认真。宋知意身处这种紧张的环境中,自是不敢懈怠。他除了每日自己写文章让李祯批阅外,还会去向国子监内的举人取经,借他们的文章来研读。
因为参加秋闱考取举人后便有了做官资格,这也是科举中最为艰巨的一关,每省几千上万的考生最后能中举的不过堪堪数十名,举人名额最多的南北直隶也不过一百人。是以想要在秋闱中考取功名,不精益求精是不行的。李祯也告诫宋知意文章要“命意”深入,高人一着;“立局”要巧妙,出人意外;“造句”要精卓,字字珠玑。[1]
李祯早年在外游历,能为宋知意讲解各地的风土民情,治理方要,而宋恒在朝为官多年,也能将其见闻说给宋知意,分析当今局势,这些都令宋知意的文章大有长进。李祯每每批改宋知意的文章,心中都惊叹他进步神速,但嘴上仍督促他继续钻研。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秋闱很快就到了。秋闱一共有三场,八月初九为第一场,试以四书文三篇,诗一首,经义四首,初场的三道四书题每道都要写两百字以上,四道经义题则需要写三百字以上。十二日为第二场,试以五经一道,并试诏、判、表、诰一道,议论文要求三百字以上。十五日为第三场,试以五道时务策,即结合经学理论对现下的时事政务发表议论或者见解。这三场考试都需考试前一日进场,再后一日离场。[2]
八月初八寅时,天还未亮,宋家三个小子便带着书篓和食篮奔赴考场。贡院外,已经有不少赶考的学子到了,熙熙攘攘地挤在贡院的阶梯下,从满头青丝者到头发花白者皆可在其间看到。而在贡院门口,则排下来一条长长的队伍,衙差们在首端,举着火把,一一检查考生的随身物品,确认无夹带作弊后才将人放行。
“你们两紧张吗?”三人下马车后见到这样的场景,方才一直沉默着的宋知远突然来了这么一句。
宋知意瞧宋知远一脸紧绷地这么问,便知他是他们三人中最为忐忑的。宋知远在院试和府试上都考得不如他两个兄弟,本想进府学也没有成功,为这回秋闱,他准备了许久,也很是刻苦,家中的下人都说二爷房中的灯每日都是最晚才熄的,有时甚至三更还亮着。宋知远这回下了苦功夫,这次秋闱肯定想打个翻身仗。
“我其实也是紧张的,”宋知意说完顿了顿,随即一笑,道:“不过某位大家说过,适度的紧张也是有助于保持清醒的,不论是写文章还是其他事,效果都能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