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澄是新来的,虽然正赶上军中大比武,却对此没什么了解。听同僚说也听得津津有味,了解了一些情况后还加入了讨论——当然,很快歪楼到了北伐上,毕竟他对北伐是有执念的。
许盈与几个心腹经过兵部这边地盘的时候,就听到里面年轻人的议论声外面都听得到,都是关于北伐的。这些年轻人因为没法参与到太机密的事情中,也因为历练不够,此时谈论北伐,颇有些‘键盘论政’的意思,内行人听了可能会发笑。
但许盈还是站在外面听了好一会儿,之后他是笑着离开的。
“人心可用!我宁愿幕府之中都是这样热血青年若是总像那些老狐狸一样万般思虑、利弊得失一一算尽,如今这时局,能做成什么事呢?南方本就是消磨意志之地,当初我第一回进建邺时,此地有王气,却还不够!在此立朝,总会耽于安稳富贵的生活,最后被统一北方的势力一举灭杀。”
“像那些老狐狸说的,等一等,等到这一代南渡之人凋零了,新成长起来的人都不记得家乡祖地了,北伐心气只怕更要散了!”
许盈知道时不我与的道理,看准了北方没有成长起来的割据力量,也看准了南方此时才是北伐派力量最大的时候人以为他急于北伐是不够沉稳的表现,却不知道他心里考量和忧虑的事实。
带着这样的好心情,许盈同心腹们去了许盈专属的‘办公室’这些年轻人可以用这样的方式谈论北伐,口头说说而已,就算说的不对,因为他们足够年轻的关系也没什么丢脸的。但许盈他们可是真的要北伐的,有些事非得此时好好规划部可。
若要北伐,须得做出很具体的准备工作,许盈打算做一个‘三年计划’,将一个很大而化之的准备工作拆解成许许多多的细节——他不想人浮于事,也不想东一榔头西一锤子的话,这样的计划是很有必要的。
北伐可不是过家家,发动大军、征发民夫、准备粮草等等,看起来很潇洒,一声令下就行。但实际上,要做这些事是需要本钱的!而这种本钱,非得一点一滴慢慢积攒才行!
一场战争中,某一个关键战场决定了整场战争的走向,而这场战争决定了国家的命运。这荒谬吗?一点儿不荒谬!因为眼睛看到的短的话半日就能得出结果的战场,背后是有许多力量在影响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前期一点一滴的积攒。
眼睛看到的是半日之功,实际上却是举国之力、数年时光!
许盈不知道未来会怎样,战场上的风险也不是他能控制的,他能做的也只是前面准备多一点儿,再多一点儿。
为北伐做计划是一件很细致的事情,在开会统一思想、商量具体细节前,许盈这些人其实已经做了很多前期调查准备工作了。而眼下开会商量,也没有一蹴而就的意思。事实上,这种会议还要来几次,是他们都有心理预期的。
而就在第二次聚首开会时,有人打断了会议许盈在会议开始之前就吩咐过,会议非常重要,结束之前是决不允许打扰的。眼下被打断,他先是皱了皱眉,然后很快松开了——想也知道,会出现这种事,必然是有特殊情况了。
“何事?”许盈问道。
报信的小吏因为打扰了会议而有些不安,但还是很快道:“将军,是宫中有旨。”
虽然许盈已经事实上以臣凌君了,但在封建社会法则之下,皇帝哪怕是做吉祥物,权臣也不可能真的视之如无物。所以天大事情都不能打扰的会议,天子的旨意一来就得停下,哪怕旨意里说的事情可能是一些琐碎小事。
许盈和众人一起走了出去接旨天子此时年幼,所谓的圣旨也不可能是他自己的意思,若说的都是皇室相关,那估计是许太后和魏太妃授意的。而若说的是前朝相关,那应该是台中公卿拟好,然后有许太后、魏太妃用印的。
魏太妃就是魏姬,她身为幼帝生母也该有自己的身份,但她之前身份太低,羊明都没来得及给她升品级就死了——当然,母以子贵,硬要封为太后也不是不可以。而许盈也不是个吝啬的人,按理来说给她一个太后位也未尝不可,真要说的话,只是太后的宫例要多一些罢了。
但在周围的人参详了一番之后,还是只许了太妃之位。
太后这个身份在汉时是非常有用的!皇后,或者太子之母,老公在的时候战战兢兢,不敢越雷池一步。可一旦老公驾崩,自己做了太后,那就是天高任鸟飞了。以孝治国的传统下,新帝对太后的尊重可不仅仅是面子情,或者纯粹孝心!而是哪怕是法理上,太后也有压制皇帝的可能。
想当初汉武帝继位,起先没站稳脚跟的时候和窦太后的执政理念有冲突,还被教做人呢!事实上,汉武帝也是等窦太后人没了才能随心所欲做事的。
如今年月,太后权威稍稍减弱了一些,但在天子年幼的前提下,还是能做很多事的。若魏姬不是个省油的灯,捧她做了太后,之后作妖起来也是头疼!为今后计,许盈身边的人才劝告许盈没有捧她做太后的。
此次旨意说的事情也很简单,一方面给许盈加了一个太傅衔,这是八公之一,没什么实权,但向来有尊荣之意。加这个太傅衔的理由也说了,是许盈辅国有功,德行具为表率。都是些‘废话’,另外还借着加太傅衔这回事,再次强调了‘天子年幼,尚需大将军用心’云云。
也不知这是在安许盈的心,还是在安自己的心。
相比起旨意中明说的,随着旨意一起来的回函反而重要的多,这是对之前许盈上书的回应——之前许盈提出了一些利国利民的建议,虽然他提出来之后就可以去做,但中间通过台阁和宫中审议、批准还是必须的。
对于政府机构来说,过程和结果几乎一样重要。
回函几乎批准了许盈上书的所有事情,当许盈将回函放到桌上时,旁边的蔡弘毅也看见了上面的文字,笑着道:“这下纯臣他们该高兴了。”
纯臣是赵澄的字,许盈这一次的上书并不全然出自他手,是他和自己身边校书共同计较出来的。‘校书’是许盈在自己这个大将军幕府定的职位,名为‘校书’,实际上就是他的秘书赵澄原来在兵部做事的,但在对京口这边的权力中枢有更多了解之后,他选择了给许盈做‘校书’,算是一种深造。
内阁的博士针对各种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送到许盈这里之后,虽说是许盈一人决断要不要用他们的建议,用的话如何处置,不用的话如何处置。但许盈只有一个人,平时还有各种事要督促、主导,肯定是没法周全的,所以他又找了一些帮手。
幕府中格外出色的年轻低级官吏,如有意愿,面试成功之后就可以成为‘校书’。按照许盈的计划,这些年轻‘校书’本来就很出色,又在他身边接触到很多大事,学习以全局眼光看问题。短则一两年,多则年,就能外派出去担当大任了——锻炼了年轻人、制衡了内阁博士,还找到人分担了他的工作,难怪无论古今,都有‘秘书’这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