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咸阳——嬴政在宫里思考着,应该如何“焚书坑儒”。宋兄曾经提醒过,不要声张,不要落人口实。而这个举措,本来就是非人道的行为,不管怎么小心翼翼,始终会被世人唾弃。可是,嬴政又不得不做。他曾经被荆轲刺杀过,即使没有受到什么伤害,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他怕了,他比任何人都要惜命。一切有可能影响到他生命安全的东西,都不允许存在于世间。思来想去后,嬴政打算,徐徐图之。他计划,先将儒家学说封禁,再处理那群方士。如何处理方儒,才是重中之重。宋坤给过建议,让嬴政将这批儒家子弟,全部打包送往天勍,让他去处理这批人。遇事不决,北上放逐!嬴政觉得很憋屈,不知道从何时开始,他堂堂一个始皇帝,行事居然不能随心所欲?他要立志成为一个好皇帝,至少在后人评价之中,不能有任何污点。既为始皇,当以身作则,严以律己,为后人树立榜样。就是这种思想,无形中给他上了一道枷锁,让他非常难受。这一世,由于宋坤的出现,改变了当前历史。最显着的进步是,由于韩非子的加入,在他的修正之下,秦朝的律法变得宽容仁义。普天之下,谁还敢大言不惭,秦朝暴政?只要有人敢这么提一嘴,必定受人群起而攻之。我暴你lgb,就那么喜欢当赵韩魏燕楚齐狗?有受虐倾向?中原百姓,历经数百年的战乱纷争,早已疲惫不堪。如今,大秦如同天神下凡,拨乱反正,统一天下,还黎民一片朗朗乾坤。律法虽严,但不苛刻;赋税虽多,但不繁重;徭役虽重,但不强迫。你还想要怎样?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把尺子,他们会比较今朝和前朝的优劣。毫无疑问,如今大秦,东风入律。六国遗民,已经渐渐地开始融入大秦子民的角色。几天后,嬴政在早朝之上,宣布了一系列的新规。“始皇手谕,即日起,去旧制,立新规。”“姓氏合一,不明贵贱。”哗——寺人话音刚落,朝堂一片哗然。什么情况?陛下你在干嘛?你认真的吗?“陛下,臣斗胆建议,收回成命!”嬴政淡淡的瞥了眼,居然是蒙武和王翦等人?他冷笑一声:“何出此言,你倒是说个一二。”蒙武上前一步,拜道:“陛下,自古以来,妇人称姓,男子称氏,已成传统。”嬴政挑眉:“传统又如何?朕,就是要革新旧制!”蒙武再拜道:“古来今往,因生赐姓,胙土命氏,这是永恒不变的法则。”“又有,姓别婚姻,氏明贵贱。臣以为”嬴政打断了蒙武的话:“蒙卿,朕不认可你的说法。姓别婚姻,那天下黎民,有姓者寥寥无几,是不是他们就不需要成家立业了吗?”“还有,关于姓氏合一,乃宋兄高见。”蒙武顿时语塞,你早说啊,原来是我那个好妹夫出的馊主意啊?不对,应该是好主意。“???”王翦愣住,你小子怎么回事?不是说好的一起纳谏吗?怎么一提宋坤,你先叛变了?无可奈何,他只能上前说道。“陛下,臣建议,还是得考虑一下,天下权贵的心态。”“古有帝辛不重祭祀,被周邦所灭。”“望陛下,三思。”首先,要明确历史背景,秦朝代周,那势必会成为周朝的小黑子。秦人会质疑,武王伐纣的正义性。虽然周武王给帝辛安了个纣王的恶谥,但是,那几大罪名,过于牵扯。其中一项,就是指责纣王不重祭祀。《礼记》有言:“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从现如今出土的甲骨文中可以看出,殷商记录了大量的卜辞,大到战争灾荒,小到鸡毛蒜皮,无论发生了什么,或者想做什么事,殷人遇事不决,全凭算卦。卜卦的步骤,不管前后,必须祭祀,向上天请求“神谕”。而纣王,身为殷商君主,居然不重视祭祀?这是何等的大逆不道?当然,网传的帝辛废除人祭人殉什么的,纯属胡扯,没有事实依据。不过,帝辛不重视祭祀,倒是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不管是真是假,这些都不重要。王翦之所以举出这个例子,是想劝诫秦始皇,不要行离经叛道之事。因为姓氏,是贵族的象征,也是他们的特权,说的通俗一点,能拿出去装逼。一旦姓氏合一,那天下贵族会怎么看?无疑已经触及了他们的核心利益!凭什么?老子的祖先就是比你们这群贱民牛逼,凭什么老子不能高人一等?,!你们现在没有姓氏,完全是因为先祖不够努力,懂?王翦见嬴政沉默,他心想,看来自己的劝说,应该有效果了。没想到,下一刻嬴政竟发出朗朗笑声。“朕,何须顾忌这群权贵?朕要的是,天下万民之心!而非屈指可数的权贵之好。”“如果说,朕,非要改革呢?”王翦等人瞬间脸色一变。这时候,李斯上前一步说道:“臣以为,陛下所言极是。”“不知王将军可知,当今天下,有姓者,几何?”“未曾达到,这个数。”李斯伸出一根手指,“百中无一。”“不对,应该是万中无一,万万中,无一。”“难道,废除旧制,对那些权贵的生活,有影响吗?不过一个代号罢了,何必如此纠结?”李斯再次指出王翦话里的矛盾:“王将军,此言差矣。帝辛不重祭祀,当为周邦一家之言,无非是让武王伐纣,稍微名正言顺罢了。”“帝辛一个失败者,岂能与陛下相提并论?”“王将军未曾深入民间,不知疾苦。先前实行编户齐民,贵族有姓有名,平民有名无氏。”“其中不便,你可有体会?”李斯,他本来就是平民出身,他就不在高贵的上古八大姓之中。如果出了这个政策,对于他而言,无疑是利好的。嬴政看着他们争吵,重重的叹了口气。其实,他听进去了,他也认识到自己的草率。“如此吧。”见陛下发话,众人立刻安静下来。“唯上古八大姓者,可保留姓氏之外。”“其余民众,不分贵贱,皆可以氏为姓、以邑为姓、以国为姓、以地为姓、以祖字为姓、以职为姓、以技为姓、以序为姓”“此事不必再议。”“散朝!”【后补——】嬴政的这番话,相当于一锤定音,不予反驳的资格。大臣们面面相觑,王翦等人只是叹了口气,不再多言。因为他们就是上古八大姓之一,只要没有伤害到自己的根本利益,没有理由再跟皇帝较真。姓,亦有高下之分。上古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妫、姚、姞妊。八大姓之间,没有高下之分,无疑都是最尊贵的姓。除了这几个大姓的族人,其他皆为蝼蚁。在他们眼里,什么乱七八糟的姓,例如子姓、芈姓,都是一群上不了台面的货色。“什么档次?跟我用一样的称呼,你们也配称为姓?”不要以为“田氏代齐”是屌丝的逆袭,人家田氏也是上古八大姓之一的妫姓,把姜姓齐氏赶下台,合情合理。战国七雄之中,只有楚国不是上古八大姓,所以一直被称为蛮夷。而这一次,秦始皇颁布法令,实施姓氏合一的举措,能造成多大的影响吗?如果嬴政没有提出保留上古八大姓的高贵品质,可能会出大事。现在情况不一样了,非八姓者义愤填膺,但是自有大儒为我辩经。那群小姓的族人会被高贵的八姓子弟,喷得体无完肤。制造新的矛盾,有时候是解决矛盾的办法之一。三天后,嬴政再次语出惊人。“朕,欲缴天下儒经。”“???”啥?我没有听错吧?百家争鸣持续数百年时间,发展得最好的只有十大名派。分别是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排名不分先后。儒家,就位列十大名派之一,信徒广布天下,拥趸无数。韩非皱眉,就连李斯也神色凝重。他们两人,虽然在法家有所成就,但师从儒家。“陛下,何故如此啊?”“儒家不羁,恐会引起天下动乱。”嬴政淡淡的说了一句,“廷尉有言,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朕也是思虑许久,才艰难的做出这个决定。”韩非子一听,好家伙,拿我的话出来挡枪,我还能说什么?没办法,只好将心中的冲动抑制住。不过,朝堂之上,可不止他一个人师从儒家啊。“陛下,此举怕是会引起天下儒生不满,还望三思。”“何人胆敢质疑?”嬴政怒目圆瞪,吓得群臣不敢再言。李斯上前一步说道:“陛下,儒家早已在中原地区传播已久,拥有大量信徒,如果强硬封禁,怕是会引起民愤。”嬴政一甩衣袖,他站了起来,转身就走。“朕没空听你们的之乎者也。”这一次,不同上次的姓氏合一,嬴政完全没有采纳谏言的想法。儒家,他是封定了,谁来都挡不住。“儒士在坊间妄议朕暴戾,并且知法犯法,这些恶行,怎么无人提及?”嬴政下决心封禁儒家,除了为自己的安全着想,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儒家子弟思想太过活跃,时常在背地里议论秦法严苛。,!普罗万众都没有意见,这群不遵纪守法的人,反而意见极大。儒家子弟就像后世的键盘侠,到处瞎几把乱喷。天下百家,善口技者数不胜数,为什么就你们儒家恨国?“咸阳城内,侯生、卢生讥讽秦朝,你们处理了吗?”这两货能引起秦始皇的注意,侧面反映确实做得有些过分了。嬴政觉得,这些旧思想的儒家子弟,还在到处宣扬旧制度。比如说郡县制的推广之初,就曾经遭到淳于越的暗讽。“臣听闻殷、周统治天下上千载,皆因王室分封子弟功臣,作为君主的辅翼。而秦朝如今国境广袤,绵延万里,万一出现乱臣贼子,没有辅翼,如何扭转乾坤?”“唯有效法古人,方能长治久安。如若执意推陈出旧,怕是死路一条。”当时,淳于越说这句话的时候,把嬴政气得够呛,当即将其抓起来关入大牢。焚书坑儒,还有一个目的,就是统一思想。嬴政绝对不会允许那些反对中央集权制的思想和言论存在。趁着自己还年轻,就必须要对这群思想反动派全部处理掉,方能保障秦朝国祚绵长。“陛下——”嬴政抬起手,制止了对方的上谏。“朕曾经安排四方神台暗中侦察过,有些儒士竟然在民间妖言惑众,以侯生、卢生最为活跃。”“诸君,此事绝无回转之地。”百官面面相觑,他们有些人入朝为官多年,深知皇帝的习性。在嬴政的心里,有一杆秤,有些事情可以采纳意见,有些决策他会以雷霆之势力排众议。以前的秦王政,或许还会跟你在朝堂上据理力争,偶尔对骂两句。如今,都懒得说你。朕即为始皇帝,这天下,本就应该是朕说了算。口嗨嘴炮的嬴政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言不发的他。群臣噤若寒蝉,他们只能安慰自己,只是收缴儒家经文而已,又不是什么大事,起码没有对儒士下手呀。还能接受。嗯,绝对不是因为我怕了,这是身为一名臣子的基本操守。:()本想辅佐始皇,被迫成为匈奴单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