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是方英带回来的。此人是先前护卫汪士荣来荆州的侍卫统领,伯父便是吴三桂的首席谋臣方光琛。因了这层关系,吴三桂待方英也是如子侄看待,很是器重。由此方英对于高层动向了解的比一般将领要多得多。据方英说东南的耿家和郑家反目成仇了,大元帅被这事闹的很是头疼,以致攻打武昌的作战计划都因为东南的突发事件不得不停顿下来。王五大吃一惊,因为郑、耿两家合作抗清好像才一个月!这让他一时难以接受,感觉跟小夫妻刚满月就分一样,令人不可思议。可惜事实确如方英所说,耿家和郑家这会已经互相指着鼻子隔空开撕了。为了争取“大盟主”吴三桂的支持,郑家和耿家都派人前来湖南诉说自己的委屈,指责对方的不是。耿家希望吴军能够出兵江西同耿军东西夹击以歼灭江西境内清军,从而让耿军有充足力量平定江浙。郑家则希望吴军能够出兵广东,因为郑军不打算和耿军一起攻打江浙,又不好现在就打耿军,所以只能挑已经遍地义师的广东捏一下了。郑军长处在于水师,于步战稍短,故而希望吴军能够出兵配合。两家的要求听在王五耳中,心头是“咚咚”作响。不管吴军分兵打江西,还是打广东,无论结局如何,都会将吴军有限的兵马分散掉,这无疑会让“渡江作战”计划胎死腹中!吴军主力不能过江,历史岂不是又陷入死循环了!原先一直以为吴三桂担心儿孙安危加之水师不济才在江边止步不前,现在看来东南耿、郑两家的内讧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真是怕什么来什么。王五眉头紧锁,西北具体消息还没传回来,这要西北再出岔子,那他就是使出吃奶力气恐怕也没法将吴军拽过长江了。据方英说,耿家父子起兵后第一时间就派人去台湾邀之前的大敌郑经共同起兵反清。因为郑家掌握着一只庞大水师力量,一心想要郑家水师再入长江的耿精忠不顾父亲耿继茂反对,将沿海的漳州、海澄、同安、绍安、泉州、建宁等府州县全部“割”给郑家。王五扭头问边上的水总将领郭法广:“这些地方有多大?”郭就是福建人。郭法广说这些地方原本就是延平王的地盘,相当于四分之一个福建大小,并且人口众多,历史上一直海贸兴盛,当地百姓十个有七个做过海上买卖。随后又补了一句:“跟延平王去台湾的士兵大半都是这几个地方过去的。”王五听后点了点头,也就是说耿家割给郑家的地盘虽然只占福建全省四分之一,但却是福建的精华所在,不得不说耿家这手笔真就大的很,诚意也真就足的很。因此时并不知实际主持耿军的是耿精忠这个世子,而不是耿继茂,故而王五将对耿家的夸赞都给了主动“退居二线”的耿继茂。印象中这人是病死的,好像也没几年。方英又说郑经早在耿家派使者到台湾前就已经知道大元帅起兵反清,因为大元帅是同时往东南派出的使者。“代表大元帅出使台湾的是原藩下左营听用官施德恩,这人还是我歙县老乡”方英说大元帅对郑家的要求只一个共讨鞑虏,其它没有提及。王五心道这就是吴三桂的聪明之处。倘若吴三桂以抗清“大盟主”身份自居强行对郑家发号施令,那郑家肯定不可能听其指挥,合盟共讨满虏一事多半便没有下文。“郑王接见施德恩时很是夸赞了大元帅一番,说大元帅隐忍滇黔,生聚训练,二十多年如一日,合千万姓为一家,静侯天时,暗奉嗣主,孤忠可鉴,大义不磨”这种话王五耳朵都听的腻了,却知这是政治的必须品。当着吴三桂使者面说这番话,实际是郑经表示承认吴三桂讨清檄文所言种种,也表明吴三桂真若奉明崇祯三太子为帝,那郑经也会拥戴新君。从这点来看,郑经这人虽然眼光短浅,于大义这一块还是值得表扬的。“施德恩说他离开前,郑王当众委任世子克臧为监国,命大臣陈永华辅政,郑王则亲赴军营与诸将商议出兵之事,并亲眼见到郑军将士日夜操练”听到这,王五打断方英,疑惑道如果这样算起来,那郑家应该早就出兵了,为何至今天没有听到关于郑家任何作战消息,反而冷不丁冒出个耿郑内讧的消息出来。“这个”方英无法回答,他虽然知道的比其他人多一些,但更深层的东西知道的也有限,何况这种事恐怕他伯父方光琛也未必知道。毕竟吴军在耿、郑那边并没有内应。边上的高大捷看着是个粗人,实际心细的很,当下提出一个看法。就是郑军之所以没有立即行动,是因为当时不知道耿家愿意起兵,这才先观望了一面时间。直到确认耿家已经诛杀清福建总督李率泰起兵,并且耿家给郑家开出了十分诱人条件后,郑经这才毫不迟疑答应下来,且开始立即行动。,!王五估摸情况可能就是这样,这就是没有及时通讯的坏处。台湾与福建又隔着海峡,两边消息不可能第一时间传达到的。耿家若不反,郑经想配合吴三桂也无从下手。双方隔着十万八千里。后面的具体情况耿、郑两家派来湖南“告状”的使者都有提及,只说法不尽相同而矣。郑经方面说收到耿家起兵邀请后,就派大将刘国轩率人登陆,从耿军手中接管割让的漳州、泉州等地。这一点得到了耿家使者的证实。据使者说耿王非常守信,说割地就割地,除了撤出这些府州县的兵马外,只拿走了不多的府库钱粮,并没有将这些地区的百姓迁移到其治下,另外还将清朝这几年在福建打造的水师两百多条战船悉数留给郑家。郑家使者对此也承认。“这个耿王爷倒真是大方的很,是个好汉子。”高大捷在边上听了方英所说忍不住赞了一声。刚从外地赶回荆州参加整军的徐霖一脸不以为然道:“好汉子倒是好汉子,就是未免傻了些吧,不说漳州、泉州这些地盘,就说这两百多条战船,他耿家自己不会打造水师么?”王五笑了笑,说耿家的兵马主要是原来藩下的汉军,这些人大多数是北方人,而北方人不善水战,所以与其耗时耗力打造水师,不如将这些战船当作人情送给拥有强大水师的郑家。“我琢磨耿家之所以让出漳州和泉州主攻浙江和江西,一来是因为他们擅长陆战,二则是想郑家水师攻入长江,亦或配合耿军扫荡江浙沿海”王五的分析是对的。耿精忠“割肉”原因就是这个。只要郑家愿意出兵,不管是再入长江还是扫荡江浙沿海的清军水师,都能牵制大量清军,让耿军这边可以轻松的全取江浙,奠定“称霸”基础。可让已经带兵进入浙江的耿精忠万万没想到的是,郑家在接管了其让出的地盘和战船后,一没有北上攻打南京,也没有配合耿军扫荡江浙沿海,而是在漳州、泉州等地号召当地青壮加入郑军。搬家到新地方不想走了的那种状态。更让耿精忠无法接受的是,郑经让刘国轩向耿家提出割让潮州的要求。潮州是广东的地盘,但潮州总兵刘进忠响应吴三桂起兵反清,将一同驻扎在潮州的清续顺公沈端、游击李成功、张善继等诛杀,并派人去福州愿将潮州献给耿家。耿精忠接到刘进忠书信后,立即派总兵刘炎统兵支援潮州,欲让二刘配合于广东乱局中争取抢占更多地盘。郑家现在提出要潮州,显然有点趁火打劫的意思。已经攻下半个浙江、小半个江西并拥有大半个福建的耿精忠暴跳如雷,指责郑家不守信诺,坚决拒绝郑经要求,并断绝和郑家的贸易。与郑军接壤的耿军也迅速戒备,防止郑军发难。越想越气的耿精忠甚至以父亲耿继茂名义封郑经为大将军,派人送去敕印。意思你郑经算什么东西,最多就是我耿家一臣属。郑家虽只据台湾一地和福建沿海两三个府,但其水师十万之众,且是明朝正统郡王,岛上更有大量明朝宗室和官员,也一直以海上孤忠自居,哪里肯自居半路反正的耿家之下。大怒之下的郑经就要发兵攻打耿家,幸被部下刘国轩劝阻,称此时耿军正在浙江和江西与清军作战,他们若在其后方发起进攻,势必会迫使耿军回撤,这显然对抗清大局不利。而且以郑军实力也难以在陆地抵挡耿军。刘国轩建议将此事报给吴三桂知晓,请吴三桂从中协调。福州的耿继茂得知儿子与郑家闹翻也是气不打一处来,一方面指示留守诸将保持与郑军的缓冲距离,不得发生冲突;另一方面派原藩下长史陈仪去吴三桂那里解释与郑家的矛盾。耿精忠不敢违抗父命,但派人追上陈仪要其务必说动吴三桂分兵江西,因为江西那边进展不是太顺利。郑经的使者先到的长沙,指责耿继茂自建旗之后颁发指令“俱称敕旨”,用皇家专用黄绫,从不遵大明正统,乃狼子野心。“耿藩既然已无旧主之念,怎能服万姓之心!”郑经在信中气愤说道,他虽处海外孤岛,但不剃发,尊王朔,老存继主,可谓忠孝凛然。本愿与耿上将军屈体联合,齐驱并驾,不料上将军妄自尊大,把我郑氏视为附庸,僭窃尊号,由此足可见其人之心!代表郑经前来吴军处的使者陈永华称台湾只遵大元帅檄布,也愿奉大元帅为盟主,复大明三百余年之基业,澄清东南之半壁,但绝不愿屈服耿藩之下。说白了,郑家不肯再与耿家合作,今后只愿与吴三桂联合共扶明后,恢复明朝基业。为了达成合作,吴军就必然要出兵广东。否则,双方没有任何合作土壤。耿家使者陈仪到后也是一通言辞,同样请求吴军立即出兵江西。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吴三桂被耿、郑两家的矛盾闹的头都大了,为大局着想当然不能让耿、郑这两支抗清兵马互相攻击,便派礼曹钱点到福建做两家调解。调解策略是个“和稀泥”的方式。一方面承认耿、郑于抗清联盟都有“独立性”,就是谁也不是谁的部属。另一方面同时答应耿、郑两家请求。就是同时派兵攻打江西和广东。为此,不得不暂缓攻击武昌。铁骑前后将军王会、高启隆领军人攻江西,侄子吴应期、骁骑左将军范齐韩领军自郴州攻打广东。吴应期这一路还负有呼应广西孙延龄的任务,就是孙延龄如果不能解决柳州马雄,必要时候吴应期也要进入广西助战。看上去,再次兵分两路有助于抗清同盟关系的改善,并且也能迅速拿下江西和两广,但却导致吴三桂手中能用于攻打武昌的兵马只不到五万人。各方势力的勾心斗角让历史的车轮不依王五意愿向前转动,也让他一直以来的努力变得那么可笑,着实是无语的很。他不知道的是,广东那边情况不妙。替父亲尚可喜主持军务的尚之孝带兵攻打于潮州起兵的刘进忠,属下总兵官王国栋在潮州城下同刘进忠部、耿军刘炎部激战,三战三捷,歼灭二刘所部六千余人。广东提督杨遇明和高廉总兵祖泽清等虽一度进逼广州外围,但均被清军挡住,战事呈胶着状态。如果尚之孝在潮州取得大捷回师来援广州,很难说杨遇明和祖泽清会不会再次动摇投降清廷。但武昌传来的一个意外情况让王五却是精神一振,从燕京出发回藩的尚之信和满洲正黄旗副都统特巴图鲁,席布等经河南信阳抵达黄州,意欲从此渡江南下经江西境内前往广东。黄州,是老张的控制区。几乎是不加思索的王五便叫来曾经去过武昌的张鹏羽,吩咐他道:“你跟张大人讲,只要他能协助尚之信渡江南下回广东,封王的事包在我身上,三太子的事我也亲自去同吴三桂谈!”:()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