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省电视台有记者去前线采访,回来说“在前线,凡是看过了《军文艺》的,没有人不知道秦云,没有人不知道‘我和他们在一起’的口号!”
“忽然间,前线只有两类人,一类人看过了《未婚妻的信》,一类人还没来得及看《未婚妻的信》。”“我来到了位于前线的营地,战士们把那句口号简化为‘我们在一起’,是的,我们在一起,多么简朴的话语?只要我们在一起,众志成城,无论天大的困难,都必将被我们克服!”
《十月》编辑部。
王世民把余切的小说拿给编辑张守任看。
张守任就是指导李存宝写《高山下的花环》的编辑,也是《十月》的创刊人之一。
余切之前答应过,要每个月写一篇小说交给《十月》,完三篇为止。所以必须得有个对接、改稿的编辑。骆一禾既然调去了诗歌组,现在就换了一个人来对接。
其实,以骆一禾在小说上的水平,已经无法承担起当余切编辑的任务——编辑需要有不低于作者的审美水平,有时会促成一部小说的进化。
于是,王世民让张守任多熟悉余切的作品,尤其是他最近的《大撒把》和《未婚妻的信》,已经成为他的新代表作。
一个代表“新现实”,一个代表军旅文学。这么搞下去,横跨多个类别,余切也快要有“黄金左脸”了。
张守任很激动:“余切确实是我一直在关注的作家,没想到居然有机会和他合作。这些作品,我当然都是看过的。”
“李存宝当时写完《高山下的花环》初稿时,我总觉得那个故事还有些重要部分意犹未尽,需要重彩浓墨补笔,尤其是雷军长在大会上抒的一段感情激烈的台词,以及婆媳两人在还清梁三喜生前欠账之后,孤凄地返回沂蒙山老家……”
本小说最新章节在6a9书#吧,请您到六九书吧去看!
“然后我看完李存宝改过的稿子……我是在凌晨看完的,就立刻撰写了审读报告,要求刊登在《十月》头条位置,可见我还是有点水平的,也有点资源的。”
王世民哈哈大笑:“你别自卖自夸了。这些话,你拿去给余切说,看他喜不喜欢你。”
下午,余切蹬自行车来了编辑部。燕京的雪老早就化了,他自行车蹬飞快。
简单认识过后,张守任看起了余切新写的稿子,这是“新现实”的第二部,叫《我们俩》。
讲述了一位在四合院里生活的孤单老人与一个来燕京上学的女孩之间的故事。老人将房子出租给女孩,两人从最初的矛盾到最后的相依为命。
很朴实的一个故事。艺术性和故事性确实都不如《大撒把》,整部小说五万多字,余切花了两三天就写完了,也没什么可供他改编的。
但是,这依然是一个完整的,有水准的故事。
张守任看了会儿,汗出来了,抓耳挠腮想了一阵子。他心道:完了,这小说怎么没什么可改的?
那我这把老骨头,还有什么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