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o章前线
刘家炬说:“余切同志,我以前从来没和你讲过,我也是个川省人,而且是万县的,我完整的经历了第五次朝鲜战争。”
“从1951年4月22日开始的,到6月1o日结束,历时5o天,中间只给我们补给了一次干粮,就是说有36天缺粮!”
“我们生存凭借些什么?有人说是我军思想政治工作的巨大威力,我说是人在死里求生时本能的挥,太苦了……在那种情况下,什么主义,什么思想都不作用了……”
“我们一边骂朝鲜那边的领导愚蠢乱搞,害我们去送死,有天我们路过孔夫子的庙,现庙里面的木盆有长霉了的糯米糍粑,这是孔夫子的贡品……我管什么孔夫子呢?揭开霉衣,立刻把里面的糯米茸分来吃了。”
“唯一稍微温暖一些的,是我遇见了一个被绊倒了的女护理员小冯,她是个十来岁的小姑娘,正大骂绊倒她的石头是‘帝国主义坏蛋’,我一边笑她的年纪太小,一边出于关爱拉了她一下……赶上大部队后就分别了,我这辈子再也没有和那个女护士见过面。”
刘家炬没有再回忆下去了,而是对余切道:“为什么你的小说,能在前线流行呢?因为你的主义不多,主义自然有人要去给战士们讲——我们不要样板戏,要的是真情实感。”
“我渴望在你去前线慰问的路途中,你能创作出另一篇比拟《未婚妻的信》的小说。”
回忆完自己激情燃烧过的岁月,刘家炬等人就离开了,只剩下连环画还在余切手里。
哦,还剩下了一副墨宝——李铎写的。
一摊开来:五个遒劲有力的字,“未婚妻的信”,还盖了李铎本人的印!这就是一副书法作品了。
显然刘家炬不仅没有忘记余切心心念的事儿,还让李铎加了料。李铎后来凭借书法作品《心经》卖了快一亿人民币,不知道这几个字以后能值几个钱。
不过,那也等到四十年后了,现在只能屯着。
————
《未婚妻的信》讲这么一个故事:
对越反击战初期,我军计划穿过谅山,在越南以北长驱直入到河内附近。
然而,战役开始后不久,我方付出了较大伤亡,其中一位高干母亲失去了三个儿子。前线指挥官得知这一悲情事件后,出于某种考虑,派出了由排长率领的小分队,在执行既定特战任务的同时,带上其未婚妻寄来的信件,前往寻找并保护这位母亲唯一的儿子……
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目标后,却现他因为战友陷入苦战而不愿离去,与此同时,后方写来的信件被打开,竟是一张要求分手的诀别信,众人决定,一起加入那最后一场的战斗——他们最后大多数是死了的,也包括那个被营救的高干子弟。
只剩下俩刚进来的新兵活着——文学上的戏剧性嘛。
这俩新兵,也成为了新的可经考验的战士,形成一个轮回。
被营救的人名字是“秦云”,当时前线有个十分出名的将门子弟也姓秦,有点碰巧,让很多人以为余切是有意为之。
这个小说最初是2月份上的《红岩》,那会儿《十月》刊刚表了余切的《大撒把》,后者当时的影响力更大,平台也更大,一时间掩盖了《未婚妻的信》的光彩。
3月份,《未婚妻的信》转载到了《军文艺》,投放给特定的人群看,事情就了不得了。前线雪花一样的信件寄给了《军文艺》,战士们表达了对这个故事、对作家余切的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