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长一家把暖棚当眼珠子似的护着,这几个混小子在哪儿打的滚还不是一目了然?
徐明阳被逮了现成的摸摸鼻子不说话了,一副痛改前非的样子,端茶递水搬凳子,还想去给老爷子捏肩。
老爷子哭笑不得地撵他:“去去去,少来我跟前现眼。”
“今日的大字写完了吗?没写完一会儿打手板子!”
徐明阳裹着后知后觉的惊恐去亡羊补牢了,桑枝夏捡足了乐子捧着手里的茶杯乐。
老爷子笑着看她:“只顾着乐徐明阳,你的写完了吗?”
桑枝夏一本正经:“写完了。”
“祖父吩咐的话,我一贯都是当头等大事儿做的。”
“有这等自觉便是好事儿,也省得你跟徐明阳一起挨手板子。”
老爷子说完了桑枝夏,又招手叫来乖巧安分还有天资的三小只,挨个抽查考问,满意点头。
“不错,徐家虽是结了徐明阳那么一个苦瓜,但还是有可教之人的。”
“你们几个去把最近练的字拿来我瞧瞧,都好了送来。”
徐嫣然带着徐明煦和徐锦惜出去了,桑枝夏缓缓放下了手中茶杯,意外道:“祖父这是有事儿要与我说?”
老爷子啧了一声,叹道:“你这丫头,聪慧得很。”
“我问你,你可知道县城中大小粮庄粮价上涨一事?”
她能帮得上的是什么忙?
上涨的粮价其实不是最近几日才有的苗头。
桑枝夏顿了顿说:“我两个月前就听粮庄里的管事提起,秋收后来了一支高价收粮的商队,收粮的价格比起西北当地的粮庄平均高出个两三文钱,商队走到的村落都是罕见的盛况。”
辛苦耕种了一整年的人,指望着地里的产出能让全家人吃饱肚子,过个好年。
得知这么一支高价收粮的商队前来,自然是盼着能多卖出一些让兜里银钱丰厚几分,人人趋之若鹜。
桑枝夏当时听说了,就隐隐觉得不太对劲儿。
若非遇上灾年或是兵祸,太平年间粮食的价格会根据当年的收成情况略有起伏,起伏不会太大。
今年的情况显然是不太寻常。
老爷子点头示意桑枝夏接着说。
桑枝夏想了想谨慎开口:“西北当地本就常年歉收,粮米出产不丰。”
“今年各处的收成本就不佳,大多数人吃饱肚子都需多几分谨慎,被一斤多出来的几个铜板吸引,不管不顾地把家中大部分存粮一次卖出,似有隐患。”
卖出去的价格的确是比往年的高,可卖了以后呢?
桑枝夏相信大部分人想的都是吃光了家中存粮,再去买来就是。
反正收粮的商队是外来的,西北当地的粮价多少年来都是那么回事儿,算下来还是卖的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