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点看小说网

八点看小说网>大宋清欢女主和曾纬的关系 > 第174章(第1页)

第174章(第1页)

“阿兄,不可好心办坏事。”陈皓这边话音未落,他们几人身后就响起一个还稚嫩的声音。却是姚汝舟和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发声阻止陈皓的,便是那穿着朴素衣裤的半大少年。“阿弟,我怎地好心办坏事了?”那少年走上来,向杨翁和姚欢见了个礼,侃侃道:“分发军帐,安置庐舍倒塌的灾民,是枢密院的事。筹募义粮,分赈灾民,是开封府的事。太学何来此职?无职,便无权。再者,太学的米粮肉蔬,皆是朝廷给用,平日里亦要交清账目,若就这般给了百姓,将来有人问起,分赈、领用,以何尺度为标准,为何给街东不给街西,为何给这家稻米而给那家果子,蔡学正如何说得清白?蔡学正自是问心无愧,但岂知没有小人嚼舌,诬毁蔡学正以分赈之名、行贪墨之实?”他这滔滔江水似的一番话,说得他兄长“唔”了好几声,蹙眉默思,显是觉得幼弟所言很有些道理。姚欢心中,更是啧啧赞叹。这少年看着也就比汝舟大个四五岁,怎地思路和表达都如此练达成熟?是天赋还是家学渊源?姚欢和声细语地问道:“这位是陈官人家的小公子?”“阿姊,他叫陈东,方才已带着我清扫了半条回廊啦。”不待陈皓介绍,汝舟抢先向姐姐报告自己新交的朋友。陈什么?陈东?“姚娘子,在下丹阳陈东,今日随阿兄来太学,见令弟如此年幼,竟也一声不吭地铲泥扫水,甚为感动,怎能不尽几分绵薄之力。”这少年只要开口,就是邹邹一长串儿话,简直比他哥哥还更像太学生。姚欢却只分了一半心思在听他自报家门。另一半心思,自然在感慨,今日竟又解锁了这时代的一个名人!不,更准确地说,应是三十年后的一个名人。姓陈名东,丹阳人,靖康之耻时不惑之年,那么如今确实十岁左右。应该就是他了。三十年后,徽宗内禅,钦宗即位,一个叫陈东的太学生,对朝廷奸臣当道、误君误国的局面痛心疾首,联合一众爱国学生上书,呼吁诛灭奸佞、重振朝纲。更请愿,力求朝廷复用主战派李纲。姚欢前世,虽然唐诗宋词除了那些大路货外就背不得几句,但陈东上书的那段话,当真是印象深刻。“今日之事,蔡京坏乱于前,梁师成阴谋于后。李彦结怨于西北,朱勔结怨于东南。王黼、童贯又结怨于辽、金,创开边隙。宜诛六贼,传首四方,以谢天下。”看看人家北宋时候的大学生,看看人家北宋时候的士,多么敢说,多么能说,针砭积弊,半句废话没有,每个字都在点子上,而且不用生僻字,说的都是连盲群众都能听懂的人话。汴京六贼,从陈东的檄后,遗臭万年。原来,这位伟大的爱国者陈东,在还是小朋友的时候,思路就是这么清爽!姚欢上前,摸摸弟弟姚汝舟的头,对陈东道:“多谢你照看他。嗯,你方才说的,道理自是不错,但说完了道理,吾等还是要解决实际问题,总不能教这些东西,白白烂在太学的仓房里吧?”因又问杨翁:“仓房里这些还能吃的米,约多少石?”杨翁道:“得有三十石。”“留在太学学舍的学生们,加上仆役们,每日须米几何?”“也就五斗吧。”“十日就是五石,那还有二十余石。”姚欢迅速地心算一番,二十余石就是两百余斗,目下开封的米价,每斗在七八十到一百之间。那是正常情况下的市场价,如果灾荒时期,政府开常平仓的话,卖给民众的米价应该更低些,更何况,太学的这些米,已经是浸过洪水的。即便按照每斗一百的市场价,再算上这些干果豆子,也就不到三十贯。姚欢在姨母家翻阅沈括的梦溪笔谈时,看到沈括写宋代的度量衡,一石约合九十二斤。经常买鸡爪的姚欢心中有数,宋代的官斤比后世的市斤略重,大概六百多克。那么北宋的一石就是后世一百二十斤不到,二十余石怎么着也相当于后世的一千多公斤了。若再与能量不低的桂圆、红枣、栗子煮成粥,就算煮成能插住筷子的稠粥,一斤的米量换算成粥,应可供五个成年人填饥。那么若以十日为限的话,每日可以供应千五百人次民间力量赈灾的话,这个规模,不小了。姚欢想到自己进宫当差挣的那两个金锭子。自己这条命,能被老天渡到宋朝,已经赚了一次。宫里叫天子和他小妾莫名其妙放过一马,又赚了一次。而洪水中逃生,不仅赚了命,还,还赚了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