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点看小说网

八点看小说网>追光者DJ > 第155章 康熙王朝亲征噶尔丹与南巡之路(第1页)

第155章 康熙王朝亲征噶尔丹与南巡之路(第1页)

1693年,康熙积极兴办学校,在师资力量建设方面,康熙选拔了像孙岳颁这样的知名学者担任国子监祭酒。孙岳颁(1639~1708),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康熙二十一年(1682)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孙岳颁在书法方面颇具造诣,他的书法多为行草,有很浓的书卷气,结体优雅匀称、风格秀美精致,笔致率意自然、轻盈飘逸,寓秀润于雄强之中。他深受康熙帝赏识,御制碑版多出其手。(1705~1708)孙岳颁作为总裁官,与王原祁、宋骏业等一起奉敕编纂《佩文斋书画谱》。佩文斋是康熙帝的书斋,为自有书画谱以来最完善完备之作,是我国一部书学、画学的类书巨着,对后世书画研究者有重要参考价值。孙岳颁强调以经典为根本培养学生的品德和学识。他认为学生不仅要熟读经典,更要理解其中的道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他也重视书法教育,认为书法可以陶冶性情、培养专注力和审美能力。在他的教导下,国子监的学生们不仅在学术上有所进步,书法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除了孙岳颁,各地还有许多优秀的教师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在江南地区,一些府学的教师们秉持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开放的教育理念。诗词歌赋、历史典故等。积极引入新的知识和思想。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引入西方的科学知识,让学生了解算学、天文、地理等学科,拓宽学生的视野。除了传统的儒家经典课程如《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康熙还要求增加算学、天文、地理等实用学科。在京城的国子监中,专门设立了算学馆和天文馆,聘请西方传教士和国内的学者共同授课。西方传教士南怀仁,带来了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教学方法。南怀仁精通天文、数学等学科,通过实际观测和实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南怀仁于1658年来华,1688年去世,在中国度过了三十年时间。死后被安葬于西郊马尾沟的利玛窦和汤若望墓旁(今西城区车公庄大街北京市委党校院内)。南怀仁是作为天主教传教士来中国的,肩负着传播天主教教义的使命。同时,他也希望将西方的科学知识介绍到中国。设计监制了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地平经纬仪、纪限仪和天体仪等适用于西洋新法的天文仪器,这些仪器至今仍陈列在北京古观象台,为中国天文学观测提供了先进的工具。着有《康熙永年历法》《灵台仪象志》等,其中《灵台仪象志》详细记述了各种仪器的制造原理、安装和使用方法等,帮助中国官员熟悉使用这些仪器,推动了中国天文学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他作为康熙皇帝的科学启蒙老师,在长达五个月的时间里,从早到晚给皇帝讲授几何学和天文学,还将《几何原本》译成满文,陪同皇帝出巡,沿途为皇帝观天测地,从而引起了皇帝对西方科学的兴趣,为西方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设计制造天文仪器和监铸大炮等实际行动,展示了西方科学技术的先进之处,吸引了中国学者和官员的关注,促进了西方科学知识的传播。撰写了多部科学着作,如《御览西方要纪》《坤舆图说》《坤舆格致略说》《灵台仪象志》等,涵盖天文、地理、机械等多个领域,系统地介绍了西方科学知识。南怀仁在中国担任官职,领取俸禄。南怀仁深受康熙帝赏识,官至工部侍郎等职。在康熙后期和雍正、乾隆时期,许多重要的官员和学者都曾在康熙年间兴办的学校中接受过教育。清朝统治者在教育制度上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加强了对教育的管理和投入,提高了教育质量。康熙皇帝在大力兴办学校推动文化教育的同时,也对南怀仁传播西方科学肯定,为康熙时期的科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三次亲征噶尔丹,更是在清朝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噶尔丹之乱从1690年至1697年,历经七年。噶尔丹,绰罗斯氏,是准噶尔部巴图尔珲台吉第六子。早年赴西藏学习佛法,被认定为温萨活佛的转世,在西藏上层具有较高的宗教地位。噶尔丹具有卓越的领导能力和军事才能,他的军队以骑兵为主,战斗力较强。在这七年中,噶尔丹不断扩张势力,妄图统一蒙古各部。康熙第一次亲征1690年,噶尔丹势力不断扩张,严重威胁清朝边疆稳定。康熙决定亲征,此次出征,康熙带领着约十万大军。随军将领有裕亲王福全、恭亲王常宁等人。在决定亲征之前,朝廷上下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大臣们意见不一,有大臣认为皇帝亲征风险太大,万一有个闪失,将会给国家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但康熙深知噶尔丹之乱的严重性,只有亲自出征,才能鼓舞士气,稳定军心。,!最终,康熙力排众议亲征。大军一路北上,气势如虹。在乌兰布通与噶尔丹军队相遇,噶尔丹军队凭借骆驼阵负隅顽抗。康熙沉着应对,指挥清军以火器攻击骆驼阵。虽此次战斗未能彻底击败噶尔丹,但成功阻止了他的进一步扩张,为后续作战奠定了基础。康熙第二次亲征1696年,噶尔丹在第一次受挫后并未收敛,继续在西北边疆制造动乱。康熙再此次出征的部队规模比第一次更大,约有十二万人。其中包括精锐的骑兵、步兵以及炮兵。随军将领除了上次的一些将领外,还增加了一些年轻有为的将领。康熙精心策划战略,兵分几路向噶尔丹军队逼近。在昭莫多,双方展开激烈交锋。康熙充分发挥清军的优势,利用炮兵对噶尔丹军队进行猛烈轰击,同时指挥骑兵和步兵协同作战。此次战斗给噶尔丹军队造成重大损失,极大地削弱了其势力。康熙第三次亲征1697年,康熙决心彻底消灭噶尔丹。他带领着约十万人的精锐部队出发。康熙采取围追堵截的战术,深入噶尔丹的势力范围,不断压缩其生存空间。最终,噶尔丹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服毒自杀(也有说法是病死)。康熙三次亲征噶尔丹,成功平定了噶尔丹之乱,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最终结束了噶尔丹带来的边疆危机。康熙是一位勤勉有为的皇帝,他一生心系国家社稷与百姓福祉。在其统治期间,曾六次南巡,足见其对国家事务的高度重视与亲力亲为。康熙南巡,主要目的在于视察河工、了解民间疾苦、稳定江南局势等。每一次南巡,他都深入实地,与官员、百姓交流,力求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这六次南巡,不仅展现了康熙的治国智慧和务实精神,也对清朝的稳定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康熙第一次南巡,康熙二十三年,此时31岁,历时约两个月。他从北京出发,先到了山东。经过了济南府、泰安州、沂州这些地方。后来到了德州等地,最后进入了河北省景州。在济南,康熙去看了趵突泉,看了好久,还夸这是个好地方,写了“激湍”两个大字。他还去看了珍珠泉,写了“清漪”两个字。康熙爬泰山,去了天仙殿、东岳庙、玉皇宫这些地方逛了逛,又到孔子小天下处和日观峰看风景。第二天,康熙带着官员在天仙殿行礼,写了“坤元叶德”四个字挂在殿里,又写了“普照乾坤”四个字,还让人在孔子小天下处建个亭子把这几个字挂上去,又写了“云峰”两个字让人刻在石头上。然后在东岳庙祭祀泰山之神。在南巡回程,康熙专门去曲阜祭孔。康熙在费县的时候就想着祭孔的时候还要讲经呢,赶紧派人星夜赶到曲阜去通知准备讲经的事儿。接着又去泗水县看泉林。到了曲阜,住在城南的行宫里,还看了第二天孔尚任他们准备讲的经书文稿。康熙到孔庙,在大成殿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又派国子监祭酒阿礼瑚去祭启圣公。听监生孔尚任讲《大学》的第一节。讲完学后,康熙又去看了大成殿、奎文阁这些先圣的遗迹还有历代的礼器。最后到孔林,在孔子墓前跪下倒了三杯酒。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进行了第二次南巡。主要目的是勘察治河事宜,当时官员对于治河的方案存在诸多争议,康熙决定亲自前往实地考察。康熙抵达南京后,驻跸临时行宫“江宁织造署”,三月一日离宁返回。莅临当天接见当地军政要员。二十七日赴江宁教场巡阅驻军、再赴鸡鸣山观象台巡视,第二天继续接见官员,诫勉并予以赏赐等。康熙率领文武大臣前往东郊参谒明太祖孝陵,他在明孝陵步行至享殿,行三跪九叩顶礼,又到陵前行三奠酒礼,祭祀完毕后“赐守陵人白金百两”,以示慰劳。康熙六下江南,除了第四次南巡时让大学士马齐代为祭拜明孝陵外,其它五次皆亲临祭祀。此举包含消弭满汉民族矛盾,以及进一步笼络江南民众尤其是汉族知识分子的用意。康熙前往玄武湖,因看见当地官吏用装饰良好的御船供其乘载,当场予以拒绝,而只肯坐一小舟泛湖,欣赏湖光山色,并留下了“淼淼长湖水,春来发绿波。飞鸣下凫雁,朝暮集渔蓑”的诗句。之后还巡察了明成祖朱棣敕建的金陵大报恩寺,登上琉璃佛塔,环顾四周,眺览古都金陵的山川形胜,心情旷然欣悦,并赋诗“涌地千寻起,摩霄九级悬。琉璃垂法相,翡翠结香烟。缔造人功巧,流传世代迁。旷然弥远望,万象拱诸天”。在南巡途中,康熙在泰山脚下举行祭祀活动,祈求国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46岁的康熙开启第三次南巡。此次南巡,康熙带着皇太后以及七个皇子一同出行。此次南巡主要是为了解决黄河、淮河等流域的水患问题,当时黄淮连年决口,水患不断,治河成效不显着,康熙决定亲自前往测量,规划部署治河事宜,并于次年任命两江总督张鹏翮为河道总督。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在南巡途中,康熙到达多个地方,其中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康熙幼时曾由曹寅的母亲曹孙夫人哺乳,这位保母在康熙的成长过程中给予了悉心照料。在康熙心中,曹孙夫人有着特殊的地位,如同亲人一般。在这里,康熙见到了六十八岁的曹孙夫人。曹孙夫人跪在内堂前迎接康熙,康熙十分高兴,急忙上前扶起她,连连称她为“吾家老人也”。此时,庭中萱花盛开,古人以萱喻母,康熙亲书“萱瑞堂”三个大字赐给曹孙夫人,以表达对保母的感激之情。曹寅见康熙为母亲亲书,万分感激,再三跪拜致谢。康熙一时兴起,还命随行太子书写唐朝“诗豪”刘禹锡的“楼中饮兴因明月;江上诗情为晚霞”对联赐给曹寅。此外,康熙在这次南巡中还考察了当地的民生、吏治等情况。并且,他在南京明孝陵题写了“治隆唐宋”四个字,既表达了对明太祖朱元璋的赞誉,也有笼络广大汉族地主阶级和知识分子人心的目的,有利于少数民族对汉民族统治的巩固和加强。康熙第四次南巡(1703年),这一年康熙50岁。带着大臣从京城出发,进入山东后仍走东路,返程时乘舟走京杭运河过山东。在山东,康熙在济南观泉,他三过济南而三入,每次观泉皆有留题,如第四次南巡入巡抚署观看珍珠泉,书《三渡齐河》即事诗,令悬之署门,观趵突泉,书“源清流洁”匾额,书“润物”匾额,令悬珍珠泉,书“学宗洙泗”匾额,令悬省城书院。在泰山,康熙祭祀泰山之神,且第二次南巡和第四次南巡都曾登临泰山。他还到曲阜祭孔,首次南巡时不仅躬祭孔子,还要听讲经书。此外,康熙在南巡途中也关注百姓生活状况,在山东途中告知户部山东民生情况,对未完成上年钱粮的州县予以蠲免,并令拨漕米二万石赈灾等。康熙第五次南巡发生在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此时康熙52岁。康熙在皇太子允礽、皇十三子允祥等扈从下离开京城,第二天在张家湾登舟南行。十七日到天津,二十二日进入山东境内,未到济南、泰山,而是乘船直接到达黄河与运河交口清河县,视察河工并赈灾。第二站是渡口驿,第三站是临清州,第四站是东昌府三里铺,第五站是阳谷荆门闸,第六站是济宁州,经峄县韩庄闸出山东境。在此次南巡过程中,除了视察河工和赈灾,与当地的文人墨客、学者交流,了解地方文化发展情况,促进文化的融合与传播。借机考察沿途地方官员的治理能力和为官作风,对表现优秀的官员进行褒奖,对存在问题的官员予以处理,以整顿吏治,确保地方治理的有效性。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生活状况、生产情况以及民间的诉求等,为后续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推动水利建设,有利于减少水患灾害,保障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黄河与运河是当时重要的交通和经济命脉,对其治理的重视有助于维护水上运输的畅通,进而推动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考察地方吏治,能够促使地方官员更加勤勉尽责地履行职责,提高地方治理的水平,维护社会的稳定。康熙第六次南巡(1707年),此时康熙54岁,他带着几个儿子一起出发,从京城的畅春园启程。一路上,他们先进入了山东。在山东的德州第六屯停留了一下,接着又去了德州杨家湾、恩县方阡、武城朱官屯等地,后来到了临清州。之后又经过堂邑李官营、东平州王坝老口地方、济宁州花家阡、滕县新庄桥、峄县韩庄闸,然后出了山东。在这次南巡中,康熙特别关心黄河和运河的情况。他到了清河县,亲自去查看地形,还测量水位流量呢。要是发现工程有问题,就赶紧整改。他还很关心老百姓过得好不好。看到老百姓日子苦,就叫当地官员少收点税,多修点水利工程,让老百姓的日子能好过点。在一些地方,康熙还在台儿庄,就举办了一场“诗词大会”。山东峄县有个叫李克敬的人,给康熙献上了《雅颂八章》,康熙一看,觉得写得特别好,就给他评了个第一。从那以后,李克敬考试可顺了,最后还当了翰林院编修。他还与当地学者、士绅积极交流,广泛听取他们对国家治理的建议,为进一步稳定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积累宝贵经验。康熙对沿途经过地区的吏治进行了严格考察,督促官员勤勉为政,以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康熙第六次南巡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在他54岁之际,展现了一位伟大帝王的担当与责任。通过与学者、士绅交流以及对吏治的考察,进一步促进了国家治理的完善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康熙六次南巡历时二十三年,对黄河治理、经济贸易以及官员提拔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他提拔了靳辅、张鹏翮等治河能臣,他们大力整治黄河,修筑堤坝、疏浚河道,有效控制了黄河水患。南巡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贸易的发展。保障漕运畅通,推动南北物资流通。他还采取减轻赋税、鼓励商业发展等经济政策,激发了江南地区的经济活力,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蓬勃发展,农产品商品化进程加快。:()历史追光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