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符生活在东汉和帝至灵帝时期,虽出身庶出备受歧视,却凭借着对学问的执着追求,在当时的学界崭露头角。他与马融、窦章、张衡、崔瑗等名士友善,这些人皆是当时的经学家、天文历算学家和文章大家。在与他们的交往中,王符深受影响,为其日后着书立说奠定了基础。由于不苟于俗且不求引荐,王符在仕途上未能获得升迁,于是他愤而隐居着书。其代表作《潜夫论》,以讥当时失得,不欲彰显其名。全书共十卷三十六篇,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历史、哲学、伦理道德、社会风俗等诸多方面。延熹五年,同乡度辽将军皇甫规解官回乡,对前来拜访的二千石长吏态度怠慢,却对穿着不合身“缝掖”的王符衣不及带,屣履出迎,同坐极欢。可见王符在当时虽未入仕途,却颇负盛名,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学赢得了他人的敬重。二、着作《潜夫论》(一)内容广泛深刻《潜夫论》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领域,对东汉后期的社会状况进行了多层面、多角度的分析。在政治方面,王符深刻揭露了当时本末倒置、名实相违的黑暗情形,把社会祸乱的根源归之于统治者的昏暗不明,希望明君尊贤任能,信忠纳谏以实现天下太平。经济上,他提出重本抑末,重视发展农桑,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百工以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商贾以通货为本,以鬻奇为末。军事方面,王符重视边境问题,积极救治边境事,让边境百姓务农,作为治国一术。此外,书中还反对谶纬神学,认为人的贫富、祸福是由人的行为决定的。王符的思想构成复杂,既有唯物主义倾向,又承认天命,但更重视个人修身慎行的能动作用。他认为“道者,气之根也,气者,道之使也”,在唯物与唯心之间徘徊,但总体更着重于唯物主义。(二)文学主张鲜明王符主张文章以载“教训”,要“遂道术而崇德义”,批评当时学者“好语虚无之事,争着骈丽之文,以求见异于世”;认为诗赋应“颂善丑之德,泄哀乐之情”,要“温雅以广文,兴喻以尽意”。《潜夫论》基本上实践了他的文学主张,论证行文是非明确,内容切实,说理透辟,指斥尖锐。由于辞赋的影响,《潜夫论》表现出语言骈俪化的倾向,以及骈散结合的特点,体现出东汉后期政论散文的骈化趋势,渐启建安盛行的华丽之风。(三)治国之策丰富王符在《潜夫论》中提出了丰富的治国之策。重学方面,以《赞学》为全书之首,强调要活到老,学到老,全面提升素质和能力。务本即重视发展农桑,以富民为本。重德要求君子以德义立身,君主广施德政。尚贤主张任人唯贤,批判任人唯亲的现象,提出从“德”“才”两方面选才,不可求全责备,应弃其所短,用其所长。重法强调法令在治国中的作用,德法并举。明刑即明确刑罚,以惩治违法犯罪。重民强调“国以民为基”,富民乃可教,学正乃得义。救边则重视对边远地区的防御和建设。同时,王符对弊乱之政、浇薄之俗、贪枉之吏进行了批判,反映出他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和改革的决心。三、历史影响深远(一)思想传承与影响王符,这位东汉末年的杰出思想家与政论家,其深邃的哲学思想与独到的社会见解,在历史的长河中犹如璀璨星辰,穿越时空的界限,持续照耀并启迪着后世。他的思想体系,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剖析,更是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预见性探索,因此,其影响力远远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成为后世无数知识分子、政治家乃至整个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唐代文坛巨匠韩愈,以其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对王符的思想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在韩愈的《后汉三贤赞》中,他不仅详细阐述了王符的生平事迹,更以饱含敬意的笔触,高度赞扬了王符在学术、政治等方面的卓越贡献,将其视为后世学习的楷模。韩愈的推崇,无疑进一步提升了王符思想在后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王符所倡导的“以学为先”的教育理念,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教育观念。他认为,学问是立国之本,是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这一思想,在后世被不断传承和发展,形成了重视教育、尊重知识的良好风尚。无数学者、文人、政治家,在王符思想的激励下,致力于学术研究与实践探索,为中华文明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国者以富民为本”,这是王符治国理念的核心。他强调,国家的根本在于民众的富裕与安宁,只有让百姓过上富足的生活,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更在后世被反复引用和实践,成为历代统治者治国理政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同时,“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的比喻,生动形象地阐述了团结协作、众志成城的重要性,其深刻的哲理和普适性,使得这一名句跨越千年,依然能够激发人们的共鸣与思考。,!此外,《潜夫论》作为王符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其中蕴含的丰富思想资源,为后世的思想家、政治家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从政治哲学到社会伦理,从经济策略到文化教育,《潜夫论》中的每一个篇章都蕴含着深刻的洞见与独到的见解,为后世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思路与方法。因此,可以说,王符的思想不仅是中国古代思想宝库中的瑰宝,更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二)政治理念的价值王符主张统治者选才、爱才、用才,反对奢侈腐败,这一理念在后世的政治实践中不断被提及和强调。他强调“国以民为基,贵以贱为本”,重视法制在治国中的作用,对边地治理提出的慎选边将、严明赏罚、修整战备、迁民实边等策略,为后世治理边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在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东汉末年,王符的政治理念如同一盏明灯,为后人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三)文化传承的意义在王符的家乡,他成为了崇文尚学的象征。其强调的“赞学”思想深入人心,家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书协命名为“中国书法之乡”,每家每户都把“耕读传家”悬挂在门楣上,以读书为荣,着书立说。柏山也因王符成为圣山,山上亭台巍峨,古柏参天,气象肃穆,是乡亲们对王符敬重与怀念的体现。王符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家乡,他的思想和着作在更广泛的文化领域中传承着,激励着后人追求知识、崇尚道德、关心国家命运。四、生平事迹独特(一)司原猎豕故事王符在《潜夫论》中讲述了“司原猎豕”的故事,深刻地批判了随声逐响的行为。故事中,司原氏在野外捕猎,听到西方众人逐猪的声音,便放弃自己追逐的鹿去伏击。结果抓到一只滚了一身白泥的猪,误以为是珍禽异兽,用最好的饲料喂养。然而,一场大雨过后,猪身上的白泥被冲掉,露出了本来面目,原来是家养的老公猪。这个故事生动地反映了王符对那些盲目跟风、缺乏独立思考之人的批判。他认为,在选贤任能等重要事务中,不能随声逐响,而应根据实际才能进行判断。正如故事中的司原氏,仅凭一时的表象就做出错误的判断,最终发现自己所珍视的不过是普通之物。王符以这个故事告诫人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在做决策时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和洞察力。(二)与皇甫规之交王符与度辽将军皇甫规的交往,充分体现了书生道义之贵,也反映出王符在当时的声誉。皇甫规是王符的同乡,与段颖、张奂是当时平定“羌乱”的三大将。皇甫规告老回乡后,对前来拜访的二千石长吏态度怠慢,然而当王符到访时,他却衣不及带,屣履出迎,同坐极欢。这一情景不仅展现了皇甫规对王符的敬重,也凸显了王符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力。王符虽未入仕途,但他以高尚的品德、卓越的才学和深刻的思想见解,赢得了他人的尊重。时人传语说:“徒见二千石,不如一缝掖。”可见,王符在当时的声誉之高,他所代表的书生道义被人们所推崇。这种敬重不仅是对王符个人的认可,更是对他所秉持的价值观和思想的认同。(三)一生未仕的选择王符虽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因性格耿直,未入官场。他不苟于俗,不求引荐,不愿迎合世俗的风气,也不追求功名。这种性格使得他在仕途上未能获得升迁,于是愤而隐居着书。然而,王符并未因未入官场而沉沦,相反,他成为了彪炳史册的大学者。他归隐故里,陋居于镇原城北山上,讲学传道,着成了煌煌十万余言的《潜夫论》。王符一生未仕,却对时代社会有着极其深刻的见解。他在《潜夫论》中,对东汉后期的社会状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提出了丰富的治国之策。他主张统治者选才、爱才、用才,反对奢侈腐败;强调“国以民为基,贵以贱为本”,重视法制在治国中的作用;对边地治理提出了慎选边将、严明赏罚、修整战备、迁民实边等策略。王符的这些见解,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五、思想主张进步(一)政治思想王符在政治上主张统治者选才、爱才、用才,反对奢侈腐败。他深刻认识到社会祸乱的根源在于统治者的昏庸无能,因此把希望寄托于明君贤臣。王符强调“国以民为基,贵以贱为本”,认为人君之职在于除害安民和举贤任能,纳谏兼听。他提出贤臣应当不媚上欺下,不曲法损公,不结党营私。王符以儒家思想为本,兼采法家观点。他认为法律是人君驾驭人民、用来诛暴安良的工具,是权力的体现,人君必须牢牢掌握。但他同时指出,治国不能专用法律。王符说:“上圣不务治民事,而务治民心。”“治民心”不是使用法律能够办到的,必须实行“德化”,使民相“亲爱”、“动思义”,不生“邪之心”,从而杜绝犯罪根源。所以“圣帝明王,皆敦德化而薄威刑”。他还指出,立法不可以惩罚为目的,“非以司(伺)民短而诛过误”,而应着眼于“劝善消罪”。他说:“夫立法之大要,必令善人劝其德而乐其政,邪人痛其祸而悔其行。”王符强调遵守法制的重要性,认为“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而法令能否施行的关键,在于人君能否与臣民共同遵守,“君敬法则法行,君慢法则法弛”。,!(二)经济思想在经济上,王符提出以“农桑”为“富国之本”的主张。他对传统的“农本商末”观念提出异议,认为农工商各有本末之分。王符指出:“百工者,以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商贾者,以通货为本,以鬻奇为末。”他认为,凡有利于社会和人民者即是本业,反之,则为末业。王符的这一观点,突破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强调了农工商各行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为后世经济思想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据资料显示,东汉时期,社会经济矛盾突出,大地主阶层对广大人民的巧取豪夺深重,社会经济危机日益加剧。在这样的背景下,王符提出的经济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主张农工商各守其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民富国强。他的思想不仅为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后世经济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三)哲学思想在哲学上,王符肯定“气”是万物之源。他认为,宇宙之初,“元气窈冥”,后来化为清浊,化为阴阳,后来又化生万物,最后和气生人。他很强调这个“和”字,所以又说“人道中和”。王符强调人在社会实践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提出了“虽有至圣,不生而知,虽有至材,不生而能”的进步思想。王符的哲学思想在唯物与唯心之间徘徊不定。一方面,他认为“道者,气之根也,气者,道之使也”,在论述事物的运动变化时,通常讲到气,认为“何非气然?”、“莫不气之所为也”;另一方面,他在谈到卜筮、巫祝、看相、占梦等迷信活动时,虽然承认天命,同时也认为“在于己者,固可为也;在于天者,不可知也”,因而重视个人修身慎行的能动作用。但总体来看,他的思想体系更着重于唯物主义。(四)文学思想王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以载“教训”,要“遂道术而崇德义”。他批评当时学者“好语虚无之事,争着华丽之文,以求见异于世”。王符认为诗赋应“颂善丑之德,泄哀乐之情”,要“温雅以广文,兴喻以尽意”。《潜夫论》基本上实践了他的文学主张,论证行文是非明确,内容切实,说理透辟,指斥尖锐。在东汉时期,辞赋盛行,文学作品多追求华丽的文风。王符的文学思想与当时的主流文风有所不同,他强调文章的实用性和教育意义,反对华而不实的文风。他的文学主张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使后世文人更加注重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社会价值。:()群英荟萃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