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点看小说网

八点看小说网>慈禧太后的爱情故事 > 第593章 训政好还是归政好(第1页)

第593章 训政好还是归政好(第1页)

翁同龢作为光绪皇帝的老师,早就对慈禧皇太后不满了,现在慈禧皇太后颁布归政,翁同龢应该极力支持才对,赶紧让光绪皇帝亲政才好,可是他又为什么极力反对慈禧皇太后归政呢?

当然,对于翁同龢来说,慈禧皇太后的归政,他是深思熟虑过的,他自有他的想法和独到的见解。

他何尝不想让慈禧皇太后早一点归政交权,让光绪皇帝亲政,做一个能够真正独立自主行使皇上权力的皇帝。

翁同龢他不但看到了事情的表象,而且还看到了事情的本质,他力谏慈禧皇太后暂缓归政,而不是训政,主要是基于这样的想法考虑的。

慈禧皇太后暂缓归政,她把持权力只是几年的时间,光绪只要忍耐几年,就可以完全解脱慈禧皇太后的魔掌了。

到时候,慈禧皇太后归政交权了,光绪皇帝头上罩着的紧箍咒没有了,他没有后顾之忧了,可以甩开膀子,大展宏图,干一番事业,不去顾及慈禧皇太后的约束和干涉。

如果劝谏慈禧皇太后训政成功,那光绪皇帝的真正亲政,就遥遥无期了。

光绪皇帝就永远处在慈禧皇太后的干涉和约束之下,永远做了主,翻不了身,直到慈禧皇太后驾鹤西去,光绪皇帝才能够解脱慈禧皇太后的约束。

然而,翁同龢的这番良苦用心,却没有一个理解和支持,即使有人理解了翁同龢的良苦用心,也不敢说出来,那可是要掉头的事情。

这份折子的内容,早在慈禧皇太后的预料之中,所以,当慈禧皇太后看了这份折子,也不觉得意外,她只是对李莲英的先见之明感到欣慰,佩服李莲英的料事如神。

第三份折子是醇亲王奕譞的折子,慈禧皇太后以为醇亲王奕譞的折子,上奏的内容还是当面劝谏她的那些话,让她收回成命,暂缓归政,她也不太在意这份折子。

谁知,当慈禧皇太后打开折子一看,里面的内容却让她耳目一新,出现了一种新的提法,叫“训政”。这“训政”就等于说她可以把持朝政永无期限。

很显然,这是醇亲王奕譞向他表明心迹,他不因为自己的亲儿子做了皇帝,他就想当“太上皇”,他没有这种想法,他也永远不会有这种想法的。

慈禧皇太后看了醇亲王奕譞的这个折子,心里放心了许多,宽慰了许多,也释然了。

只要醇亲王奕譞不跟她抢夺“太上皇”的位子,他们两个人永远会和平共处,不会有什么性命危险的。

最后一个折子,是翁同龢以个人的名义给她上奏的一个折子。

折子的意思是劝谏慈禧皇太后暂缓归政,但是归政是有期限的,“一至二年后,光绪皇帝学业大成,春秋鼎盛,从容授政”。

当然,对于翁同龢的这个奏折,慈禧皇太后自然是不高兴的。很明显,这个折子的意思就是一至两年后,她要把手中的权力交给光绪皇帝,而且要交得一干二净,再不能插手朝政事宜,应该放手让光绪皇帝亲政做主。

慈禧皇太后想,这些事情果然按照李莲英说的应验了,这岂能成。

如果她真的归政后,把权力彻底移交给光绪皇帝,光绪皇帝又桀骜不驯,再在那些御前大臣们的怂恿下,光绪皇帝还会把她放在眼里吗?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到时候,她岂不是悔之晚矣。

慈禧皇太后想想都害怕,看来迟归政还不如采取醇亲王奕譞的建议,实行训政。

这样,她的权力就永无期限,她也可以高枕无忧了,再也不用担心光绪皇帝眼里有没有她的问题了。

慈禧皇太后想了一番后,她还是害怕她自己考虑问题有遗漏和疏忽的地方,考虑得不太周全和详细,她有必要把李莲英召来,和李莲英商议一番。

李莲英往往在这紧要关头,会给她出主意的,并且还能提出合理的建议。这些建议还很管用,而且这些建议都很详细和周全。

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