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通这一切,他只觉得一股巨大的压力袭来,压的他喘不过来气。
过了好半晌,他才恢复过来,但脸上再没有一丝轻松之意。
他知道淡马锡失败带来的后果很严重,却没有想到,远比自己想象的还要严重的多。
甚至直接影响到了大明的整个南洋策略。
前后因此而死的人,可能要过百万之巨。
这个因果实在太大了,大到了他有些无法承受。
但这反而更加坚定了他去南洋的决心,一定要弥补自己的过失。
等情绪彻底平缓下来,他才继续往市场方向而去。
大街上人群络绎不绝,越靠近市场人群越拥挤。
各种叫卖声、呼喊声充斥耳边,显得异常的热闹。
虽然海津城还没有修建好,可闻到味儿的商人们早就蜂拥而至。
他们虽然不完全知道什么叫特区,却知道淡马锡是怎么回事儿。
试想,哪个商人不想去淡马锡那样,对商人友好的地方经商?
更何况,朝廷直接下令,环渤海带的盐全部在海津城交易。
商人就算想不来都不行。
但繁华之下,许柴佬却看到了许多不和谐之处。
比如街道秩序混乱,很多商家的摊位突出街道,恨不得占据半条街。地上到处都是垃圾,行人一边捂着鼻子路过,一边毫不犹豫的将手里的垃圾丢在地上。
靠右行走是基本规则,越是热闹的集市这一点就越重要。
大家都靠右走,随着人流一点点挪动,度虽然不快,却总归是在动的。
要是不分左右乱走,只会越来越乱,最后弄成死疙瘩谁也走不动。
现在海津城人还比较少,大家乱走也无所谓。
等人多了就麻烦了。
或许会有人说,那等人多了再给大家树立规矩不就行了吗?
以前许柴佬也是这么想的,后来他现,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改了。
而且这还牵扯到一个破窗效应,因为一点细节方面的坏习惯,导致整个商业环境的破坏。
所以,最好在一开始就将规矩给立好。
这个问题他早就看出来了,也曾经向沧海省的官员建议过,只是没人理会。
后面他也就没有多说。
不过他也不准备一直无视,先将这里的情况了解清楚,再统一告诉陈伴读。
报答他的提携之恩。
一路来到位于市场不远处的沧海省府衙——这也是他认为有问题的地方之一。
衙门怎么能放在市场里呢?
显得你充满了市侩之气,又会膈应商人,百姓来办事也不方便。
在某些地方做得不到位,另外一些地方却又太过。
这就是只有理论而缺乏实践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