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让朱雄英分担一部分工作,对他的身体也大有好处。
朱雄英对此也心知肚明,牢骚不过是增加父子关系的方法罢了。
因为睡眠有问题,汤药里添加的有安神药物,服过药没多久朱标就升起困意。
他打了个哈欠,将玉玺丢给朱雄英,说道:“我去睡会儿。”
“你批完盖上印,直接将奏疏送内阁,不用拿给我看了。”
这就是完整内阁的好处,就算朱雄英的批复有问题,还有内阁查漏补缺。
他这个当父亲的,不用时刻守在身边。
朱雄英也没有多说什么,这种事情已经生过很多次,大家早就习以为常了。
当然,他也不是完全没有一点分寸。
小事他自己批,真遇到大事,还是会等到朱标睡醒再做决定的。
目送父亲离开,他继续低头批改。
有些奏疏确实在汇报问题,有些奏疏是日常汇报工作,还有些奏疏是地方大员日常请安。
当级别高到一定程度,有事儿没事儿,都要给皇帝上一道奏疏。
表示自己对皇帝的忠诚,也是提醒皇帝不要忘记自己。
同样的,这也是皇帝拉拢官吏的手段。
这些请安的奏疏,相当于是越过内阁,直接让皇帝和大臣进行私人交流。
交流的多了,自然就会有私人感情。
在人治社会,私人感情能影响的东西就多了。
别觉得这些奏疏会很无聊,恰恰相反,此类奏疏往往都比较有趣。毕竟这是讨好皇帝的,写的枯燥乏味怎么能行。
所以,那些大员往往会写一些当地生的趣事。
当然,也有不会讨好皇帝的,写的枯燥乏味。
陛下您身体好吗?您吃的好吗?您睡的还好吗。
干巴巴的几句话问完,就没了。
对待这些奏疏必须要认真,甚至比处理政务的奏疏还要认真。
不过不同的皇帝,自然有不同的风格。
朱元璋比较实在,但语气往往比较犀利,多有警示之言。
朱标比较宽仁,多关心手下的身体和家庭情况,但话语比较中规中矩。
朱雄英就不一样了,说话有点二。
什么陛下很好,吃得好喝得好睡得好,倒是本太子最近被什么事儿给气得不行。
要是奏疏里没给他问安,恰好又是他批复的,他就会写:
你只问候太上皇和皇上,没有问候本太子,不是个忠臣呐。
如果属下奏疏里有提到他,比如说什么太子受万民爱戴,他就回复:
算他们有眼光,能现本太子的贤明之处。
要是属下说的是一件比较气人的事儿,他就回复:
我要是在那里,就一脚踹死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