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你们心里没有本太子啊
朱标还不知道,他已经成了几个老农嘴里的败家子,就算知道了也不会当真。
百姓只需要考虑自己的吃穿用度就可以了,当皇帝的考虑的就多了。
乾纲独断确实很爽,然而过于恋权的君主,往往会留下巨大的制度漏洞。
很简单,为了实现大权独揽,他们会将所有能掣肘他们的部门,全部打压甚至废掉。
将来出了昏君,没有能制约他的机构,那就寄了。
从长远来看,制度的可靠性是要过人的。
内阁扩权会限制君权不假。
可也保证了国家不会因为一个昏君,就彻底崩溃。
内阁学士有七个,按照选拔规则,必须有基层和边疆工作经验。
这种一步步从底层爬上来的官吏,就算是奸臣,能力方面也是毋庸置疑的。
这些人组成内阁,至少可以保证一个下限。
作为二代君主,从小就接受系统的培养,再加上后来受到陈景恪的影响。
他的想法和父亲朱元璋是不同的,当然,两父子面对的局势也不同。
朱元璋面对的是乱世,他要做的是尽快恢复秩序。
所谓乱世用重典,手段狠一点是正常的。
朱标面对的,是一個已经初步建立秩序的国家,他要做的是完善规章制度。
相当于是给王朝打地基。
这一点,从他给自己定的年号‘建章’,就可以看得出来。
正是因为明白这一点,所以从真正开始监国掌权那一天开始,他就在往这方面努力。
朱元璋时期效率确实高,然而后果是朝堂变成了一言堂。
很多部门只会听命办事,没有自己的主见。
说白了,没有皇帝的命令,中枢就不知道该干啥了。
这是不利于长远展的。
最夸张的是,中枢官吏缺员达到了三分之一还多。
这绝不是一个健康的中枢该有的状态。
中枢都尚且如此,就更遑论地方了。
所以,一切都要从重塑中枢做起。
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初步完成了计划。
中枢各部门的人员配置齐全,有了自己的主见。
即便没有上面的命令,他们也可以按照各自的职能,各司其职维持国家的运转。
而内阁扩权之后,整个中枢的运转机制终于彻底成型。
现在,奏疏由内阁初步处理并给出意见,然后递交给他做最后的处理。
如果他同意内阁的意见,直接用红笔写上同意,然后盖上印玺就可以了。
如果不同意内阁的意见,那就将自己的意见写出来,再盖上印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