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路是否正确,他也不知道。
但现在除了硬着头皮往前走,别无他法。
可问题又来了,计划的再好,也要有合适的人去执行。
他看了一圈,无奈的现无人可用。
指望这个年代的人明白这个道理,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实在太难了。
每到这个时候,他就更迫切的想要迁都,然后把书院给建立起来。
但就算是将学院建立起来,想要培养出符合要求的人才,也需要很长时间。
远水解不了近渴,眼下该怎么办?
暂时凑合着?倒也不是不行。
可他不甘心,这么好的一张白纸,正是好作画的时候。
一旦染上杂色,再想纠正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而且如何治理南洋,往小了说事关大明海洋方向的长治久安。
往大了说,决定着大明未来政策的走向。
因为这里就是样板,在这里施行的所有政策,会在别处被广泛应用。
陈景恪自然想把这个样板弄好。
但还是那句话,没人可用,纵使他有再多想法都没用。
许柴佬的出现,给了他意外的惊喜。
没想到民间竟然还有这样的大才。
稍加培养,就是个不错的新政执行者。
历史真的埋没了太多的人才,他不禁感慨。
事实上,是他对历史的了解太少。
许柴佬可不是被历史埋没的人才,人家可是在正史上留名的人。
原本的世界,他顺利育成吕宋巨富,成为南洋明人领袖。
永乐三年,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到达吕宋,册封其为吕宋总督,统揽该区域军、政、财、文大权。
任职直到永乐二十二年,达2o年之久,其能力可见一斑。
可惜,郑和下西洋只是为了钱和宣扬国威,没有真正开拓南洋的打算。
许柴佬也并未能做出更大的成就。
但有句话叫,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他有那个能力,又处在那个位置,大明提前二十年经略南洋,他依然参与了进来。
并且获得了一个比较好的开端。
既然已经有了适合的人选,陈景恪就决定,直接在南洋推行新政。
将自己的计划一一写了下来,准备明天给朱元璋瞅瞅。
奏疏写到一半,福清端着一个托盘走了进来,嗔道:
“一天天就知道忙政务,饭都不吃了。”
陈景恪抬头笑道:“一个难题意外得到解决,这不是高兴吗。”
福清将一碗莲子羹、两个包子和一碟咸菜放在桌子上:
“吃过饭再写吧。”
陈景恪心中倍感温馨,笑道:“感谢福清公主,小的真是八辈子修来的福分,娶到你这么贤惠的媳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