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便是我的看法和建议。”“寄信人,厉飞羽。”写好这封信后。徐云轻舒一口气,将钢笔放到了一旁。虽然依旧不清楚这封信为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到的自己手里。但根据先前小牛在信中所提的情况来看。或许这是某种类似场外求助的激活方式?也就是小牛在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有一定可能性能够联系上自己,进行跨越副本的信件交流。只是不知道这种方式是否有固定的周期,更关键的是不确定是否有奖励?毕竟按照光环先前的表现来看。它虽然有些盖盖的,但一直很讲究‘有付出就有回报’这个基础原则来着。随后徐云又将目光放到了信件上,开始做起了最后的校对。小牛写这封信的目的其实很明确:核心问题便是由于某些未知的原因,他对光的微粒说产生了一些动摇。也许是外人提出的某个现象。也许是小牛自己发现的一些端倪。总之对小牛造成的冲击力不小。因此在这封回信中。徐云几经思索,最终还是选择提到了光的波粒二象性。上辈子是教科书的朋友们都知道。所谓光的波粒二象性,它在教科书释义上其实非常简单:光既是波,也是粒子。在后世只要你读过义务教育,基本上都听过这个词。但在历史上。光的本质的探究其实是非常曲折的一件事。在小牛之前。光的波动说其实是非常有市场的一种看法。这个理论由惠更斯提出,头号大粉丝则是前文被虐的很惨的胡克。胡克之所以支持光的波动说,是因为他发现了光的干涉现象,就是我们平时所见的绚丽多彩的肥皂泡。这些美丽的泡泡其实就是光的薄膜干涉,而干涉毫无疑问是波的特性。所以老胡当然就认为光是波啦。后来的小牛则另辟蹊径,提出了微粒说。并且随着爵爷声望日隆,在科学家形成了“两个凡是”的观点:凡是爵爷支持的就是对的,凡是爵爷反对的就是错的。所以微粒说大行其道,波动说日渐衰微。再后来出现了一个叫托马斯·杨的人,他涉及了一个最初始的干涉实验。这个实验现在已经进入了中学课本,实验设计之精巧堪称物理学上的经典:在一个点燃的蜡烛前面放一张纸,纸上面有一个针孔,这样就得到了一个点光源。在点光源前面,再放一张纸,这张纸上面有两道细缝。那么在这张纸后面的显示屏上,你就会看到明暗相间的条纹。同时调节纸和显示屏以及双缝之间的距离,还可以改变干涉条纹的疏密。这个实验的重要性在科学史上堪称前列,以至于在后来验证电子波动性时,科学家们直接采用了相同的实验原理。所以在物理学十大经典实验中,双缝干涉实验就占了两个。等到了1808年。马吕斯发现了光的偏振现象。再后来随着泊松亮斑的发现,光的波动说再次咸鱼翻身,取得了彻底的胜利。其后又出了法拉第和麦克斯韦两人,在经典物理——也就是我们肉眼可见的世界中,光的定义基本上到此为止了。接着再过了80年,赫兹发现了电磁波。光电效应。这个人类历史上宏观和微观世界的关键分割点,首次被人类发现。在研究光点效应期间,汤姆逊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当时汤姆逊就像是看到了几几上厕所一样,惊呼道世界上居然还有这么小的东西!从而将人类对世界的研究,推向了另一个微观世界。再后来的事情就很简单了。1900年。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1902年。勒纳德总结了光电效应。1905年。老爱,爱因斯坦登场,总结了光的波粒二象性。老爱之后便是来德布罗意,他提出了物质波的假说。他指出不只是光子具有波粒二象性,所有微观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1927年。美国物理学家戴维森在德布罗意论文发表一年后,完成了电子衍射实验。证明了电子具有波的特性,波粒二象性作为物质的一个基本特性得到了证实,德布罗意的设想得到了证明。自那以后到现在,前端物理基本上都是在研究这些先贤们观测到的现象背后的真相。与此同时。整个关于光的属性的争论持续了整整数百年,需要大量的成果累加而成。因此徐云丝毫不担心自己给小牛的提示会抢掉爱因斯坦的饭碗,毕竟物理学的理论不是说你提出某个概念就能等同于真相的。就像小牛在万有引力方面的成就。,!在小牛之前便有很多人发现过‘引力’或者‘重力’的现象,比如赫赫有名的西门庆大官人。但发现现象不算啥,进一步的论证与计算才是难事。小牛之所以能成为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人,是因为他推导出了相关公式,在数学上对现象进行了定义归纳。因此出发小牛能顺带发现电子并且总结光电效应,否则爱因斯坦确实不用担心小牛把自己的业务也给搞定了。况且以爱因斯坦的智慧来说。如果小牛能提前把某些问题给解决掉,他的成就说不定还能达到更高呢。随后徐云将信件对折,塞入信封。正寻思着怎么将其寄出呢,却见这封信缓缓化作了一束光粒,消散在了第一扇门中。徐云:“”与此同时。1672年。大不列颠。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牛顿教授好!”“牛顿教授您吃了吗?”“牛顿教授,我刚买了一件很漂亮的泳衣”“牛顿教授,我男朋友想约您周末去击剑!”面色肃然的应付完诸多学生后。牛顿穿着自己的安踏运动鞋,拎着一袋面包走向了专属于卢卡斯教授的办公室。比起和徐云分别的那会儿。此时小牛的表情虽然依旧高冷,但整个人的戾气却相对少了很多,目光也没当初那么阴翳了。毕竟在这个时间线,小牛没有遭遇胡克的打击,尊严也没有遭受践踏。恰恰相反。在徐云的帮助下,当初他可是给胡克的心头狠狠的扎了几刀来着。六年前。在格兰瑟姆教区外卖出第一批番茄酱后,徐云突然不告而别。小牛和威廉一家虽然有些惊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渐接受了这个现实。两年之后。鼠疫逐渐褪去,伦敦也逐渐恢复了正常。小牛便带着一大笔番茄酱分红告别威廉一家,再次到了伦敦,回到了剑桥大学。同时在老师艾萨克巴罗的推荐下。他最终以‘firsthree’的成绩,成为了剑桥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卢卡斯教授。在接下来的四年里。小牛又先后推导出了大量的数学与物理成果,并且选择性的公开了其中的一小部分。虽然公布的内容只占据了其中微不足道的数分之一,也依旧让他成为了皇家学会最年轻的院士。不过近些日子,因着某个特殊的巧合。小牛忽然遇到了一些特殊的问题。这个问题为小牛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导致牛子的头发都白了不少根。最终万分无奈之下。小牛忽然又想到了当初遇到的那位肥鱼。双方初次见面的过程很温馨,肥鱼曾经被知识的力量震撼到短暂昏厥,小牛则善意的将他带回了家。在徐云醒后。当时他曾经提及过自己来自尼德兰大学的来顿学院,是生命科学学院的一位助教。因此理论上来说,肥鱼消失后也应该会回到尼德兰才对。不过这些年小牛也曾往来顿学院寄过几封信,但最后的结果都是耳根沉大海,没有任何的回复传来。“想来这一次也差不多吧。”想到这里。小牛不由摇了摇头,继续向办公室走去。结果刚来到办公室门边,小牛那道浓密的剑眉便是向上一扬。只见此时此刻。办公室木门的下方缝隙里,赫然外露着一小截信封的信尾!虽然不知道这封信是谁人所寄,但在见到这封信的瞬间,小牛的心中却忽然冒出了一个鱼缸:或许这封信和徐云有关!想到这里。他连忙快步走到门边,取出钥匙打开门,捡起了这封信。果不其然。只见这份信的封面上的寄信人一栏,赫然写着‘lifeiyu’这几个英文字母。只是边上那个栗色头发粉色衣服的小女孩大头贴是啥意思?带着这股疑惑。小牛轻轻的关上门,走进了办公室。坐到座位上后。小牛连水都来不及喝,便像是洞房之夜的新郎似的,迫不及待的撕开了信封。与他寄去的信件一样,徐云的回信同样也是一张很简洁的叠纸。“尊敬的牛顿先生亲启:”“牛顿先生,好久不见,我是肥鱼”小牛仔细的将徐云的开头看完,方才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原来这家伙是养病去了,难怪一直都联系不上。”“不过现在能收到信件倒也不是坏事,至少利拉尼那边可以给她个交代了。”早些年在徐云失踪后。小牛和威廉·艾斯库对于徐云的不告而别多少有些不舍,但很快便调整了过来。唯独利拉尼这个原本的熊孩子,在徐云消失后可谓性格大变,肉眼可见的变得孤僻了起来。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小牛这人虽然在人际关系上显得很澹漠,但在威廉一家面前却是例外。因此一直以来。他对利拉尼的情况还是非常关心的,同时也在担忧这姑娘的精神状态。如今有了徐云的回信,想必这姑娘也会看开一些吧。想通这些。小牛又将注意力重新放回了信上,继续看了下去。“您所发明的数学工具实在令人赞叹,这是我远远无法独立达到的高度,请允许我在这向您献上崇高的敬意。”当看到这句徐云夸赞自己的内容时,小牛的嘴角不由扬起了一丝带着得意的笑容。不过很快。这丝笑容便被严肃取代了。因为他又看到了徐云下方有关自己木桶实验的回复。木桶实验。这是小牛在三年前(这个时间线)想出的一个精巧组合实验,并且以此打造出了一个在他看来坚固无比的绝对时空观。小牛甚至很自豪的认为。这个时空观概念的价值甚至可能超过万有引力定律,成为支撑起这个世界的理论基石之一。但在随后的一次实验中。小牛却忽然发现了某个情况,直接的对他的认知产生了冲击。作为赫赫有名的牛顿反射式望远镜的发明人,小牛在镜面的制作上同样经验丰富,属于一个标准的diy达人。然而就在几个月的一次磨镜过程中,小牛却意外的发现:如果准备好一道光源,通过一块大曲率凸透镜照射到光学平玻璃板上。那么在透镜与玻璃平板接触处,便会出现一组彩色的同心环条纹。这一道道条纹就像是皮鞭一样,打的小牛纠结万分。看到这里。想必有部分同学已经明白了。没错!这个现象便是后世赫赫有名的牛顿环。牛顿环便是一类标准的光的干涉现象,乃是光的波动性的最好证明之一,甚至还被记载到了后世的课本上。只不过按照正常规律。本土历史上的小牛并没有接受波动说:他采用了一个“一阵容易反射,一阵容易透射”的复杂理论,有些强行的将这个现象给用微粒说给解释了过去。而在这个历史中。小牛虽然同样经历了一个不太幸福的童年,但在伍尔索普的那段时间里,他的观念却得到了一次巨大的冲击:首先。徐云通过番茄酱为他带来了大量的金钱。这些资金让小牛的手头宽裕了许多,不再像原本时间线里那样,因为付不起生活费而转到了汉弗来爵士家。他能够从容的在威廉家中长住,得到了上辈子贵乏的亲情和爱情——别忘了,小牛可不是个单身狗来着。更关键的是。徐云提出的杨辉三角也好、韩立展开也罢。这些小牛前所未闻的高深知识,令他忽然感觉到了自己的本事其实不是世间独一档的。在一些他所未知的地方,在很久很久以前,便已经有先行者比他先走了一段路。因此在做出了诸多成果后。小牛没有像上辈子那样目空一切,认为除了神学之外,自己就是全知全能的唯一真理。同时恰恰相反。他的思想没那么极端了,对于这个世界多了一丝隐隐的敬畏。因此在发现了牛顿环现象后。小牛没有像原本轨迹那样牵强、甚至可以说有些降智的用某个理由将现象遮掩过去。而是认真的思考起了其他一些可能。但如果说光真的是一种波的话那么他的绝对绝对时空观就会面对一个无法避免的漏洞了,因为波动显然不是一种绝对刚性的运动状态。不知自己的这个疑惑,徐云能不能给出自己解答呢?小牛继续看了下去。徐云首先解答的是木桶实验的问题。“您的思路我大概可以理解,乍一看似乎也相当精妙,一共有这六个递增的思路”“但是您是否想到过您在第五步的思路上出现了错误呢?”“我们假设”“那么您所进行的实验现象会变成这样”“随着水和水桶的相对运动减小”看着这部分内容。小牛就像是个沉思者的凋塑,整个人一动不动。但在他的体内。那颗17世纪的最强大脑却在飞速的模拟、思考着徐云所说的内容。半个小时后。小牛放下信件,整个人沉沉的呼出了一口气。果然。不愧是肥鱼这位来自东方的神秘男子,果然能给自己带来一些新奇的思路。在理性化后,小牛不得不承认。徐云的这番解答要比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很具说服力。除了掀桌子耍无赖之外是无法反驳的。因此很明显。自己认为的绝对时空观是错的,最起码不适用于任何一个领域。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想到这里。小牛的心中忽然出现了一丝后怕与庆幸:还好这封信来得早!如今他才刚刚构想出了绝对时空观的概念,虽然对它的未来有所期许,但还没有把它视为‘真理’,更没有将它公开。若是等自己四五十岁、思维根深蒂固之际见到这封信。届时恐怕整个信念都会崩塌吧随后小牛用力调整了一番呼吸,继续看了下去。绝对时空观的问题他其实预先便有了一些准备,否则他也不会给徐云写信了。因此在彻底发现观念错误后。小牛还是很快便将心态调整了过来,迫切的想看看徐云对于光的属性是否有所见解。这其实也是他耍的一个小手段:他没告诉徐云具体遇到的问题,想再试探一下,看来这个神秘的同龄人能否再给自己一些惊喜。徐云对于光属性的看法就连接下木桶实验内容的下方,因此小牛很快便看到了那句话:“您是否想过”“光的属性”“有可能是两种情况共存的呢?”听闻此言。小牛先是一愣。旋即一股酥麻感便从尾椎升起,直入脑海。在小牛原先的想法中。徐云可能挑出自己的某些漏洞,从而否定自己的结果。也可能据理力争,阐明支持波动说或者微粒说的任意一种。可眼下按照徐云的这番说法光既是波,也是粒子?一种物质具有两个属性,这怎么可能呢?就像一个人,ta在生理上既是男的,又是女的?不过出于对徐云的信任。小牛还是继续看了下去。“在亚洲历史中,有一位很有名的异族前辈,名叫迪迦迪迦,喜欢做大骨熬汤。”“有一次他通过计算发现,如果在光束的传播路径上,放置一块不透明的圆板。”“由于光在圆板边缘的衍射,那么在离圆板一定距离的地方,圆板阴影的中心应当出现一个亮斑。”“很难以接受的情况是吗?但它确实发生了。”“而这,便是一种很典型的波动说表现。”“但同样,在色散现象中,光的微粒说也是找不出任何漏洞反驳的事实。“因此迪迦便提出了一种看法,有没有可能光既是粒子,也同时是波呢?”看到这里。小牛又是一愣:“阴影中心,亮斑?”纵观人类历史。说起可以载入史册的学术打脸事件或者言论,数起来的话其实有不少。例如威廉汤姆生的那句“物理大厦已经落成,所剩只是一些修饰工作”,便可以算是其中之一。而最具代表性的当场打脸,则必然要首推泊松亮斑了。首先提及一件事或者说一个常识:在学术界中,以人名为开头的定理有很多。比如大家熟悉的杨辉三角,还有麦克斯韦方程式、法拉第定律、读者最帅原则等等,堪称数不胜数。这些人名定理大多都是为了纪念提出或者发明人的贡献,属于华夏古语中‘青史留名’的概念。但泊松亮斑,却是一个绝对的特例。事件的发生背景要追朔到1818。在诺贝尔奖之前,最负盛名的科学奖项是是高卢科学院的学院征文大奖,以及约翰牛皇家科学院的科普利奖章。其中科普利奖设立的时间要比高卢晚十年,但它的要比高卢高。这个奖项针对的是理论研究,彰显了约翰牛皇家科学院的高逼格。奖项逼格高,肯定争它的人就多了。因此在科普利奖设立后,风头立刻盖过了高卢科学院的学院征文大奖。英法是一对欢喜冤家,看到老邻居后来居上,高卢科学院便开始静思己过。痛定思痛之后也一改策略,讨论起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问题。到了1818年。征文大奖的题目定为光的衍射。在此之前,光的波动说微粒说已经争了近百年。微粒说的代表人物是一代天骄老牛,波动说的代表人物是惠更斯和胡克。由于爵爷的江湖地位,微粒说占据上风,波动说节节败退。而托马斯杨的双缝实验,则似乎又给波动说带来了一丝曙光,看上去好像有机会垂死病中惊坐起,谈笑风生又几年的样子。征文大奖把衍射作为题目,也有点为自家老祖惠更斯平反的意味。当时的菲涅尔刚刚从土木老哥转职到光学不久,已经崭露头角,也参加了这次大赛。同时很巧合的是。菲涅尔在大赛之前就已经考虑过了这个问题,认为光是一种波,具有衍射现象。这次适逢其会,他就早早交卷,等待专家评审委员会的裁决。这次评审委员会的首席专家,便是大名鼎鼎的泊松。而泊松是一个坚定的微粒说支持者,对于菲涅尔的答桉自然是嗤之以鼻的。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他通过计算得出,如果菲涅尔的理论正确,便会出现一个很挑战三观的现象:在光束的传播路径上放置一块不透明的圆板,那么由于光在圆板边缘的衍射,在离圆板一定距离的地方,圆板阴影的中央应当出现一个亮斑。用人话咳咳,通俗语言简化一下就是:你拿着一根手电筒去照一个不透明的盘子,盘子背后的影子中心会出现一个光斑。在当时来说,这简直是不可能的情况。即便现在看来,也仍旧有点不可思议。少年菲涅尔之前也没有想到自己的理论会有这么一个神奇的结果,但他最终还是接受了挑战。经过精心的实验,终于到了见证奇迹的时刻:随着光线的照入,在圆板阴影的中心居然真的出现了一个亮斑!而这个亮斑因此也被称为“泊松亮斑”,这个事件也就成了科学史上最大的打脸事件。泊松作为光的微粒说的坚定支持者,在当时最着名的大会会场,当着无数同行的面,亲手瓦解了微粒说。自此光的波动说大行其道,光的微粒说土崩瓦解。微粒说要直到爱因斯坦出世才重新挽回些许颜面,但那时光的粒子说已经和当初的微粒说完全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