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点看小说网

八点看小说网>追光者排名 > 第153章 康熙王朝少年康熙定江山(第1页)

第153章 康熙王朝少年康熙定江山(第1页)

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1722年),清朝第四位皇帝,顺治帝的第三子,年号“康熙”,在位61年。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年仅八岁的玄烨在太和殿即位。起初,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辅佐,但四大辅臣之间矛盾不断。年仅八岁的康熙帝。往龙椅上一坐,倒也有几分威严模样。只是这朝堂之上,暗流涌动,危机四伏。先说这鳌拜,那可是野心勃勃,势力日益壮大。这家伙仗着自己有几分军功,在朝堂上那是横行霸道,根本不把小皇帝和其他大臣放在眼里。而孝庄太皇太后那可是个精明的主儿,她瞧着这局势不对,得想个法子来制衡鳌拜。于是,便有了康熙四年的那场大婚。当时康熙虚岁12岁。这一年,为了拉拢索尼对抗鳌拜,在孝庄太皇太后的精心安排下,康熙娶了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也就是后来的孝诚仁皇后。这场大婚,那可是热闹非凡。整个皇宫张灯结彩,红绸飘扬,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那小皇帝康熙,虽说还只是个孩子,但也知道这场婚姻的重要性。他身着龙袍,头戴皇冠,一脸严肃地站在那里,等待着他的新娘。而赫舍里氏呢,也是个端庄秀丽的女子。她身着华丽的凤袍,头戴凤冠,在宫女的搀扶下,缓缓地走向康熙。她的眼神中满是羞涩。婚礼现场,群臣朝拜,热闹非凡。索尼一家那是满面春风,他们知道,这场婚姻将给他们带来无尽的荣耀和权力。而鳌拜呢,看着这一幕,心中那是嫉妒不已。他知道,孝庄太皇太后这是在向他示威,是在告诉他,别以为你可以为所欲为,这朝廷还有人能制衡你。婚后,康熙和赫舍里氏相处得倒也融洽。这小两口虽然年纪小,但也懂得互相扶持,共同面对困难。康熙皇帝与赫舍里氏感情深厚,可惜的是赫舍里氏在生育皇子胤礽时难产去世,康熙十分悲痛。索尼呢,也因为孙女成为了皇后,更加尽心尽力地为朝廷办事。他知道,自己现在不仅仅是为了家族,更是为了国家。这朝廷的局势并没有因为这场大婚而变得稳定。鳌拜依旧我行我素,为了扩张自己所属镶黄旗的势力,提出要将蓟州、遵化、迁安等地的正白旗屯庄改拨给镶黄旗,并计划圈出更多民地给正白旗。这一举措严重扰乱民生,且违反了顺治帝时期禁止再圈民地的旨意。时任国史院大学士兼管户部的苏纳海坚决反对,认为旗人已在当地安居许久,不应进行交换。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也上奏请求停止圈还民地。苏纳海还上奏说屯地难以测量,应等待明确指示再行决定。鳌拜对苏纳海等人的反对极为不满,怀恨在心,于是假传圣旨,派贝子温齐等人进行实地勘察,然后以镶黄地不堪耕种为由,奏报朝廷,并派遣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联共同处理此事。但朱昌祚、王登联再次交章请停圈换,这进一步激怒了鳌拜。鳌拜便以苏纳海等人藐视上命为罪名,将他们逮捕并处死。鳌拜擅自诛杀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联三位大臣的行为,引起了朝廷上下的一片震惊,这显示出鳌拜的嚣张跋扈和对皇权的严重威胁。也让康熙皇帝和其他大臣更加清楚地认识到鳌拜的专权恶行,为日后康熙智擒鳌拜、夺回皇权埋下了伏笔。孝庄太皇太后得知此事后,那是气得不行。她知道,不能再让鳌拜这么嚣张下去了。于是,她开始暗中谋划,准备找个机会除掉鳌拜。而康熙呢,虽然年纪小,但也知道鳌拜的所作所为是不对的。他开始暗中培养自己的势力,等待着时机成熟,一举除掉鳌拜。康熙六年正月,朝廷又有了一件大事。封世祖第二子皇兄福全为裕亲王。这一举措,一方面是为了表彰福全的功绩,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平衡朝廷的势力。毕竟,现在鳌拜一家独大,得有个人来制衡他。这一年的六月,首辅索尼病故。索尼的去世,对朝廷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损失。他在世的时候,还能制衡一下鳌拜。现在他走了,鳌拜就更加肆无忌惮了。不过,孝庄太皇太后和康熙并没有被这一挫折打倒。他们知道,现在必须要更加小心谨慎,等待时机。终于,机会来了。康熙六年七月初七,14岁的康熙帝正式亲政。这一天,太和殿热闹非凡。群臣朝拜,恭贺康熙亲政。小皇帝康熙身着龙袍,头戴皇冠,一脸威严地坐在龙椅上。他看着下面的群臣,心中充满了感慨。他知道,自己现在是这个国家的主人,必须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亲政之路并不平坦。仅仅十天后,鳌拜就擅杀了同为辅政大臣的苏克萨哈。这家伙简直是无法无天,根本不把康熙放在眼里。数天后,鳌拜又与遏必隆一起进位一等公。这可把康熙给气坏了,他知道,不能再让鳌拜这么嚣张下去了。于是,他开始暗中谋划,准备除掉鳌拜。,!孝庄太皇太后也知道,现在是时候行动了。她开始暗中支持康熙,为他提供各种帮助。而康熙呢,也开始积极准备。他暗中培养了一批武艺高强的侍卫,准备在合适的时候对鳌拜动手。就这样,一场惊心动魄的权力斗争即将拉开帷幕。康熙六年(1667年),索尼去世,鳌拜逐渐专权,甚至不把康熙祖孙二人放在眼里。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与孝庄太后计划擒拿鳌拜。康熙从“上三旗”子弟中挑选一批布库少年,由索额图秘密训练。同时,康熙以沉迷嬉戏之态麻痹鳌拜,使其放松警惕。接着,康熙将鳌拜的绝大部分亲信调离京城,使其在京城势力空虚。之后,康熙以商议要事为由,在武英殿召见鳌拜。索额图站在殿外,诱骗鳌拜交出兵器。鳌拜进入殿中后,早已埋伏好的一群训练有素的布库少年瞬间从隐蔽处冲出。这些少年虽年纪尚轻,但个个身手敏捷。他们有的从正面扑向鳌拜,有的从侧面夹击。鳌拜见状,大吃一惊,立刻反应过来,试图反抗。他凭借着自己的勇猛和力量,挥拳踢腿,试图击退少年们。布库少年们人数众多,且配合默契。他们有的紧紧抱住鳌拜的胳膊,使其无法发力;有的抱住他的腿,让他难以移动。尽管鳌拜力大无穷,但在众多少年的合力围攻下,也逐渐力不从心。少年们毫不畏惧,持续发力,最终成功地将鳌拜按倒在地,使其无法动弹。随后,康熙迅速下令将鳌拜关押起来,宣告了这场擒拿行动的胜利。从开始计划到成功擒获鳌拜,康熙与孝庄太后精心布局,不动声色地逐步削弱鳌拜的势力,为最终的行动奠定了基础。整个过程展现了康熙年少睿智、果敢决断的一面。康熙宣布鳌拜三十条罪状,原本应处以极刑,但念及鳌拜资深年久,屡立战功,且无篡弑之迹,于是免其死罪。拘禁并籍没家产:鳌拜虽免死,但被抄家,并遭到拘禁。鳌拜的两个弟弟(穆里玛、塞本得)和一个侄儿(讷莫)被诛杀,其党羽大学士班布尔善、尚书阿思哈、噶褚哈、济世、侍郎泰璧图、学士吴格塞等皆被处死。其余党徒和亲属分别受到“谴黜”及降职等处罚。康熙对待鳌拜的后代相对宽容,鳌拜死在禁所后,康熙释放了他的儿子纳穆福。康熙五十二年,康熙不但赦免了鳌拜的过错,还赐给他一等阿思哈尼哈番(即男爵)的封号,先是由他的侄孙苏赫袭爵,苏赫死后,再由鳌拜的孙子达福袭爵。到了雍正时期,对鳌拜更好,恢复了他一等公的爵位,此爵位由其后代承袭。乾隆时,又将鳌拜的一等公爵夺去,仍让其恢复之前的一等男爵位,由其子孙承袭。在鳌拜被处理后,康熙积极推行了一系列举措。结识了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南怀仁在天文、历法、火炮制造等方面才能卓越,康熙任命他为钦天监监正,负责修订历法等工作。南怀仁带来了西方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和技术,如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等,极大地推动了清朝天文学的发展。康熙十六年(1677年),康熙皇帝任命靳辅为河道总督,自此,靳辅便踏上了治理黄河的漫漫征程。靳辅这人,可不是一般人物。在被任命为河道总督之前,他在地方为官,积累了不少从政经验。而且,他对水利工程那是打心眼里热爱,深入钻研,有着极深的造诣。靳辅精通水利工程学,对黄河那河道走势、水流特点啥的,摸得透透的。水患一来,他一眼就能看出个中的缘由,靳辅可不是光坐在屋里瞎琢磨,是实打实地去考察。黄河流域的角角落落,他都走遍了,地形地貌、水文气象,那是了解得清清楚楚,这就为治理黄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靳辅领导能力那也是杠杠的。治理黄河的时候,他能把广大民众都团结起来,大家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工程上,他严格把控质量,亲自监督进度,有问题当场就给解决了。而且,靳辅还得到了康熙皇帝的大力支持。康熙对他寄予厚望,给足了信任和资源,让他能放开手脚干。为了实现运河与黄河分离,靳辅那是绞尽脑汁。经过反复研究论证,他决定开挖新河道、修筑堤坝,改变水流走向。带着民众,那是艰苦奋战啊。一方面开挖中河,让运河巧妙地避开黄河主流,大大减少了黄河水对运河的冲击。另一方面修筑坚固堤坝,确保河道稳定。多年努力下来,成效显着。运河和黄河成功分离,漕运效率大大提高,黄河流域的农业灌溉也有了更稳定的水源。沿岸百姓这下能安心搞农业生产了,土地得到充分利用,农作物产量噌噌往上涨,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立下了大功。靳辅这治河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1688年,大臣郭琇弹劾靳辅,说他治河九年没啥功劳。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康熙皇帝虽然觉得证据不足,但还是把靳辅给革职了。同年,靳辅的搭档陈潢被安上屯田扰民的罪名,撤职下狱,没多久就抑郁而亡。靳辅为给好友平反,四处奔走,可惜那时他已不在朝堂,困难重重啊。1692年,60随的靳辅被重新启用。他拼尽全力为陈潢平反昭雪,之后不久便病逝了。靳辅这一生,为治理黄河可谓是鞠躬尽瘁,他的治河理念和实践,也给后世水利工程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康熙十一年(1672年)举行科举考试,吸引了众多有才能的人参加,张玉书在此次科举中脱颖而出,后来成为康熙朝的重要大臣,在政治、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康熙注重选拔具有实际治理能力的人才,在科举考试中,不仅考察考生对儒家经典的掌握程度,还注重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如在策论考试中,要求考生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康熙还通过微服私访了解民间疾苦。他目睹百姓因官员横征暴敛、自然灾害及恶霸欺压而生活困苦,深刻认识到需整顿吏治、加强地方治理以保障百姓利益。康熙年间大约举行了二十余次科举考试,通过科举选拔大量人才充实官僚机构,为清朝的稳定发展贡献力量。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势力日益膨胀,严重威胁到国家安全。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拥兵自重,割据一方。康熙皇帝年轻气盛、雄才大略,决心撤藩以消除隐患。这一决定立刻引发了三藩之乱。吴三桂率先在云南起兵,尚可喜之子尚之信、耿精忠也相继响应,战火迅速蔓延至南方多个省份。三藩势力来势汹汹,一时间局势十分危急。在历时八年的战争中,康熙采取了明智的分化策略。他深知三藩之中吴三桂实力最强、野心最大,是叛乱的核心。于是康熙把重点打击目标锁定为吴三桂。一方面,康熙调兵遣将,组织多路军队对吴三桂进行围剿。另一方面,康熙对尚可喜、耿精忠采取招抚政策,许以优厚条件,分化三藩联盟。随着战争的推进,吴三桂的势力逐渐被削弱。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军经过艰苦奋战,终于攻克云南昆明。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自杀,三藩之乱至此彻底平定。三藩之乱的平定,极大地巩固了清朝的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康熙之后开创盛世奠定了坚实基础。康熙收复台湾漫漫征程,从康熙元年(1662年)起,历经长达二十二年的不懈努力,直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台湾才得以成功收复。施琅,字尊侯,号琢公,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人。他早年曾是郑芝龙的部将,后随郑成功抗清。但在清顺治九年(1652年),施琅与郑成功部下曾德发生激烈纠纷,最终导致施琅家人被郑成功诛杀,无奈之下,施琅决定归顺清廷。康熙三年(1664年),施琅被任命为靖海将军,肩负起征讨台湾郑氏政权的重任。此后,他凭借丰富的海战经验和对台湾局势的深刻洞察,多次向康熙皇帝提出收复台湾的宝贵建议和详细计划,并积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皇帝展现出卓越的战略眼光和坚定的决心,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率清军出兵攻台。施琅这位经验丰富、勇猛善战的将领,对台湾的地理形势和明郑军队的情况了如指掌。他精心筹备,制定了周密详细的作战计划。清军水师在施琅的率领下,浩浩荡荡地向台湾进发。在澎湖海域,清军与郑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决战。清军发挥出强大的战斗力,凭借着精良的装备和严格的训练,以及施琅出色的指挥,逐渐在战场上占据上风。明郑军队虽顽强抵抗,但在清军的猛烈攻势下逐渐陷入困境。经过多日激战,最终明郑军队归降。台湾回归后,清政府高度重视对台湾的治理。在台湾设立府县,设立台湾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并委派得力官员进行治理。这一举措有效地巩固了清朝对台湾的统治,为台湾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康熙收复台湾,历时二十二年,这一伟大壮举不仅实现了国家的完全统一,更彰显了康熙皇帝的雄才大略和坚定意志。为后世对台湾的治理奠定了重要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从战略意义上看,收复台湾使得清朝的东南沿海地区得到了稳定,加强了海防建设,保障了国家的安全。从经济角度而言,台湾丰富的资源得以更好地开发利用,促进了贸易往来和经济繁荣。在文化方面,两岸的交流更加频繁,促进了中华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历史追光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