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点看小说网

八点看小说网>追光者 纪录片 > 第125章 仁宣盛世的辉煌与传承(第1页)

第125章 仁宣盛世的辉煌与传承(第1页)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驾崩后,他的长子朱高炽接替了皇位。早在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就将朱高炽立为太子。朱高炽在朱棣多次亲征期间,担任监国之职,积累了一定的治国经验。朱棣去世后,情况危急。朱棣身边的大臣杨荣、金幼孜等人商议决定秘不发丧,每天依旧照常给朱棣上膳,大军有条不紊地往京城方向进发,同时秘密派人将朱棣去世的消息告诉太子朱高炽,使朱高炽有了足够的反应时间。朱高炽得知消息后,经过筹划,顺利登基称帝,即明仁宗。朱高炽在位期间,继续推行一些政策,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吏治,提高农业生产力等。不过他在位不足一年便英年早逝。朱高炽太子监国多年,在朱棣驾崩后之所以还如此紧张并采取密不发丧的措施,主要是出于以下原因:当时的局势较为复杂敏感。朱棣病死时,明军的主要军队都在外面,即“六师在外,京城无主”。如果突然宣布皇帝驾崩,可能会被居心叵测之人钻空子,引发各种不稳定因素。而朱高炽的两个弟弟朱高煦和朱高燧都有野心。朱高煦一直觊觎太子之位,想找机会将太子搞下去,自己上位,朱高燧和朱高煦是一伙的,他们一起排斥朱高炽。朱棣大军在外,朝廷形势复杂,朱高煦大概已经有了反叛的苗头。据史料记载,朱棣去世的时候,朱高煦在他的封地,但他的儿子朱瞻圻一直在北京,每天窥视朝廷动向,一昼夜信使往返六七次。如果让朱高煦得知朱棣去世的消息,那么朱高炽的皇位可能不保。为了防止军心涣散,保证军队的稳定,也避免朱高煦趁机叛乱,确保朱高炽顺利继位,朱棣身边的内臣马云和大学士杨荣、金幼孜等人商议后决定秘不发丧。他们用锡器打造棺材收殓朱棣的尸体,放在皇帝乘坐的辇上,每日照常给朱棣上膳食、请安,以此制造皇帝还活着的假象。同时,杨荣快马加鞭向太子朱高炽报告情况,朱高炽得知后进行了一系列准备,最终顺利继位。在朱高炽顺利继位后,才公开了朱棣驾崩的消息。朱高炽就是明仁宗,他在位期间继续推行一些政策,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吏治等。不过他在位不足一年便英年早逝。朱高炽(1378年—1425年)终年48岁。朱高炽是朱棣长子,先被立为燕王世子。后为皇太子。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说起来也有二十几年的执政经验。朱高炽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朱高炽深知长期大规模用兵对国家造成的巨大消耗,故而修整武备,停止了永乐时期的大规模对外征战,使国家得以休养生息,积蓄力量。历史对朱高炽的评价颇高。他以仁德治国,心怀百姓,被赞誉为宽厚仁慈的君主。他短暂的执政期为后来的“仁宣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明朝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朱棣的诸多举措为人称道。他7次派遣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交流;编纂《永乐大典》,传承古代文化;5次亲征蒙古,巩固边疆。这些行动为后来的“仁宣之治”奠定了基础。朱棣在位期间,通过多次亲征蒙古,维护了边疆的稳定,为仁宣时期创造了相对和平的外部环境。他还加强了中央集权,完善了政治制度,使得政权更加稳固。此外,朱棣时期的一些重大工程建设,迁都北京,疏通大运河等,虽然在当时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但从长远来看,对经济交流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由于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取皇位后,对建文帝的一些旧臣进行了严厉处置。朱高炽即位后,以仁德为怀,赦免了众多建文帝时期的旧臣。方孝孺案中的部分受牵连人员,还有练子宁、黄子澄等大臣的家属也得到赦免。方孝孺是建文帝朱允炆的重臣,以学问和忠诚着称。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取皇位后,命方孝孺为他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坚决不从,并大骂朱棣篡位。朱棣大怒,下令将方孝孺处以车裂之刑,不仅如此,还诛灭十族。这起案件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成为明朝初期政治斗争的一个惨烈写照。朱高炽即位后,鉴于方孝孺的忠诚和这起案件的严酷,赦免了方孝孺案中的部分受牵连人员。同时还赦免了,黄子澄和齐泰。黄子澄在洪武十八年考中会试第一,历任编修、修撰、太常寺卿等职。建文帝即位后,黄子澄与齐泰共同参与国政。他们力主削藩,以加强中央集权。但削藩举措操之过急,引发了燕王朱棣的起兵反抗。齐泰是明初名臣,洪武十七年应天府乡试第一,次年进士。建文帝登基后,官至兵部尚书。在削藩问题上,齐泰主张先削实力最强的燕王朱棣。燕王朱棣夺得皇位后,黄子澄和齐泰均被列为“奸臣”,黄子澄被朱棣肢解而死,其族人不论老少全部斩首,姻亲全部戍边。,!齐泰被朱棣擒获后处死,兄弟全部被杀。朱高炽即位后,鉴于他们的遭遇,对其相关的一些受牵连人员予以赦免。及其家属在经历了多年的冤屈和苦难后,重获自由和一定的权益,必然对朱高炽的仁德之举感恩戴德,这或许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朝廷内部的紧张气氛,有利于稳定政局和社会秩序的恢复。他们中的许多人是忠诚于建文帝,而非真正的叛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朱棣为巩固皇位采取严厉手段。但朱高炽站得高、看得远,明白过度惩罚不仅有失公允,也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团结。朱高炽还深知百姓疾苦,废除了永乐时期的许多苛政。停止了大规模的宫廷建设和对外征伐,减少了不必要的劳民伤财之举。他减轻百姓赋税负担,鼓励农业生产,还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征敛和徭役,让百姓能够更好地从事农业生产,从而增加粮食产量和家庭收入。他关注地方的灾害和民生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赈济和救助。朱高炽的仁德之举深受臣民的爱戴和拥护。历史上对朱高炽的评价较高,称赞他是一位仁慈、宽厚的君主。《明史》中就评价他:“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正是由于朱高炽的仁德与智慧,以及他对历史遗留问题的妥善处理,为“仁宣之治”拉开了辉煌的序幕。明宣宗朱瞻基继承和发展了这一良好局面,使得明朝在这一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国家呈现出繁荣昌盛、社会安定的景象。“仁宣之治”与西汉时期的“文景之治”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两者都将民本思想置于首位,推行轻徭薄赋之策,重视农业生产,从而稳固了国家的经济根基。在官员管理方面,皆注重选拔贤能之士,任用清正廉洁者,确保了政治的清明与高效。同时,倡导节俭之风,削减不必要的开支,为国家财政积累了丰厚的储备,为后续的发展积攒了力量。明朝“仁宣之治”的辉煌成就,离不开“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的倾心辅佐。为明朝的繁荣与稳定立下了赫赫功勋。杨士奇,这位出身贫寒却才华横溢的能臣,历经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朝。成祖时期,他初入仕途,凭借出色的文书才华崭露头角。仁宗即位后,杨士奇被擢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成为内阁重臣。他积极建言献策,主张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为稳定仁宗时期的政局发挥了关键作用。宣宗时期,杨士奇更是内阁的核心人物,他在选贤任能方面独具慧眼,为朝廷选拔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官员。同时,他力主整顿吏治,严厉打击贪污腐败,使得朝廷风气焕然一新。在英宗年幼即位时,杨士奇依旧忠心耿耿,全力辅佐幼主。杨荣,初名子荣,字勉仁。成祖时期,杨荣因才思敏捷、善于谋断而备受器重,担任太子右谕德等职,并多次随成祖北征,为军事决策提供重要建议。仁宗、宣宗时期,他晋升为工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在内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杨荣善于决断大事,尤其在紧急关头能够果敢决策,稳定局势。杨溥,字弘济。成祖时期步入仕途,仁宗、宣宗时期,杨溥任翰林学士,后进入内阁,与杨士奇、杨荣共典机务。他为人谨慎,行事稳重,在处理政务时注重细节和公平,深受皇帝信任。内阁成员作为皇帝的顾问和助手,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务、起草诏令、审议奏章等重要事务。在“三杨”辅政时期,他们完善了内阁制度,使得内阁的运作更加规范化和高效化。加强了对官员的考核和监察制度,严格规范官员的行为,提高了官员的整体素质和行政效率。在司法制度上,主张公正执法,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同时,他们还注重地方治理,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督和管理,促进了地方的稳定和发展。“三杨”齐心协力,共同辅佐仁宗、宣宗,铸就了明朝历史上着名的“仁宣之治”。他们的辅政使得明朝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鼎盛,国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百姓安居乐业。他们的功绩不仅体现在具体的政策实施上,更在于为明朝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忠诚、智慧和勤勉为后世所称颂,对明朝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三杨”的结局最终都是病逝,杨士奇,公元1444年离世,享年八十岁。杨士奇曾因儿子杨稷杀人获罪而忧虑,致使其晚景蒙上阴影。杨荣,公元1440年去世,享年七十岁。杨荣在成祖北征时,能准确判断形势,为成祖提供关键建议。有次成祖迷失方向,杨荣的镇定指引使其顺利归营。杨溥,公元1446年逝世,享年七十五岁。杨溥曾因触怒朱棣而入狱十年,在狱中仍坚持读书不辍,展现出坚韧的品质。:()历史追光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