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点看小说网

八点看小说网>追光者是哪个朝代的 > 第144章 徐霞客及古代旅行大家 以脚步丈量祖国山河的史诗篇章(第1页)

第144章 徐霞客及古代旅行大家 以脚步丈量祖国山河的史诗篇章(第1页)

徐霞客(1587年-1641年)南直隶江阴县(今江苏省江阴市)人,明代地理学家、探险家和文学家。徐霞客出身富庶家庭,父亲徐有勉。他因祖上受过科考舞弊案的牵连,选择隐逸田园,也不希望儿子追求功名。母亲王孺人。她42岁高龄才生下徐霞客,并不娇生惯养,且勤勉达观。她鼓励徐霞客外出闯荡,亲手为他制作了“远游冠”。徐霞客也很孝顺母亲,曾说“昔人以母在,此身未可许人也,今不可许之山水乎”。母亲去世后,他开启了人生最后阶段的“万里遐征”,并留下了《徐霞客游记》。徐霞客自幼聪慧过人,喜爱山川地理。受日渐腐朽的社会环境和父亲的影响,他厌恶官场,不愿步入仕途。徐霞客一生娶了四个妻妾,儿子李寄的生母周氏原是徐霞客的三妾。周氏与徐霞客先怀孕,后结婚。但因妻子担心周氏得宠,借口徐霞客不在家而周氏怀孕,将其赶出家门,并召集族人将周氏从族谱中除名。周氏离开徐家后与李姓男子结婚,孩子在腹中,于是徐霞客的儿子便姓李,取名李济,意为寄人篱下。李寄从小努力学习,对母亲十分孝顺,18岁时其才干和名气已得到家乡人的尊重。母亲病逝后,他参加了8县男孩的测试并获得第一名,但无意参加科举考试。李济受徐霞客影响也喜欢旅行,不过因要照顾母亲而放弃。李寄生于1619年,字介立,是明末江阴隐士。李寄一生坎坷,曾想通过科举回归徐氏家族,但未能如愿,后断了做官的念头。他致力于兵学,南都初立时曾献策,但未被重视。为奉养母亲,他在云亭镇葛氏坐馆谋生,后定居于定山,终身未娶妻。母亲去世后,他在由里山的山居庵隐居。李寄秉承先父遗风,志游天下,游踪遍及华夏之半。他在1660年到1690年期间创作各类诗文,编写兵志史地着作《天香阁文集》、《天香阁外集》、《历代后监》、《艺圃存稿》、《诗》等。晚年潜心着书,还花了近10年时间搜集、整理、编辑了较为完整的《徐霞客游记》,其编辑的版本被世人称为“李介立本”,后世的《徐霞客游记》数本皆源于此,被誉为“诸本之祖”。1690年,72岁的李寄卒于钓台村。徐霞客在青年时期开始外出游历,起初因顾念年迈母亲,多在江南地区游历。母亲病故后,他徒步前往广东、河南、陕西等地,后游历于广西、贵州、云南等地,足迹踏遍了现今的北京、山东、广东、云南等21各省份。徐霞客在外游历三十年,考察了湖广一带的衡山,完成了踏五岳的心愿;在桂林府惊叹当地岩溶地貌,考察六十余处岩洞;抵达柳州府后分析比较两地地理地貌;抵达盘江以东区域,考察南、北盘江源头、流经和流向,指出南、北盘江源头不是一处且两江在浔州府一带交汇,纠正了典籍中的错误记载。探幽寻秘,纠正了典籍中关于雁荡山雁湖、长江源流、南北盘江源流等的错误记载,并极为详尽地记录了沿途所见所闻。他在游历中,详细记录了所到之处的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情况,对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的考察和研究尤为深入。但他在世时未能亲自将这些手稿整理编订成书。徐霞客去世后,他的日记先由友人王忠纫手校,接着其家庭教师季梦良对这些手稿进行了整理,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腊月成书,形成了《徐霞客游记》的第一个抄本——季梦良本,简称“季本一”,但这个版本现已失传。后来,由于原稿被毁等原因,季梦良又再次进行整理,第二次整理本简称“季二本”,但缺《滇游日记》首册,成书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现存残部于北京图书馆。季梦良整理的抄本具有重要意义,他进行了大量辑佚工作,将徐霞客的其他单篇文章、诗歌等一并收入《徐霞客游记》中,使该书具有了全集的性质。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徐霞客的族孙徐镇对季本进行重新编订,形成了《徐霞客游记》的第一个木刻本——徐镇木刻本,简称“乾隆本”。季梦良是徐霞客的家庭教师;另一方面,徐霞客的部分手稿可能通过其亲友、后人等途径得以流传和保存,使得他们有机会进行整理和编订。《徐霞客游记》是徐霞客创作的一部散文游记,创作于1613年至1639年。这部游记以日记体记录了徐霞客游历的所见所闻所感,具有极高的科学、文学和历史价值。徐霞客出生于明万历十四年,当时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商品经济繁荣,考察地理环境和开发自然资源成了时代趋势。明朝后期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党争激烈,农民运动此起彼伏,这让徐霞客弃绝仕途,走向自然。此外,西方殖民者的入侵间接宣扬了西方近世科学新精神,思想上学术渐趋解放,一些有识之士主张实学、经世致用,徐霞客受此影响,加上其自身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良好的家学渊源和家庭教育,以及个人的身体、思想和学识基础,促使他完成了这部巨着。,!《徐霞客游记》的版本众多,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重要版本还有丁文江本和褚绍唐、吴应寿整理本,以及朱惠荣校注本等。这些版本在整理过程中,都尽可能地依据现存的抄本和相关资料,以还原徐霞客原着的面貌,并进行校勘、注释等工作,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经典着作。《徐霞客游记》被誉为“千古奇书”。这本地理着作也是中国最早、最系统的介绍和研究岩溶地貌学和洞穴学的地理学着作;同时,为中国地理地貌研究、山川水文研究、人文科学研究等提供了可靠的文本载体。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徐霞客怀揣憧憬开始外出游历,游历了太湖、齐、鲁、燕、赵等地,攀登岱山、游览孔庙、孟庙等名胜古迹。他还游历了天台山、雁荡山、白岳山、黄山、庐山等。在天台山,他险些坠入百丈悬崖;在黄山,他纠正了民间关于天都峰高于莲花峰的说法,并指出黄山为长江水系和钱塘江水系的分水岭。母亲逝世后,守孝期满的徐霞客于崇祯元年(1628年)开始远程游历。他前往玉华洞、罗浮山,考察福建地区的主要水道;再次登天台山并仔细考察水系;北上前往京师、五台山、恒山,考察两山山系特点等,并探讨恒山山脉植被、地表与坡向之间的关系,记录当地煤炭储存情况。在外游历多年的徐霞客深感岁月无情和身体疲惫,回到江阴老家休整一段时间后,崇祯九年(1636年),徐霞客前往滇云游历,开启了生命中的最后一次远行。此次远行,他多了一位旅伴——静闻和尚。静闻是一位虔诚的佛家弟子,曾刺破手指蘸血书写过一本《法华经》。他慕名找到徐霞客,希望徐霞客能带他去云南的鸡足山迦叶寺礼佛,以了其人生大愿。旅途并不顺利。他们行至湖南湘江时,遭遇强盗惊吓,加上风餐露宿,静闻和尚不幸圆寂。徐霞客料理完后事,本可就此结束旅程,但他却做出了令人不解的决定——继续前行,完成静闻的心愿。他背着静闻和尚的骨灰,一路历经艰辛。靠着野菜干粮充饥,甚至当掉所有能当的东西以筹集盘缠,翻越广西十万大山,进入四川,越过峨眉,沿着岷江到达松潘,随后又渡金沙江、澜沧江、丽江,过西双版纳,最终到达鸡足山。在鸡足山迦叶寺的佛像前,徐霞客泣不成声,将静闻的骨灰安葬于此。但他知道,静闻作为虔诚的佛门弟子,最大的心愿是去佛教圣地朝圣,于是他又作出一个重大决定——前往西藏。以徐霞客当时的年龄和身体状况,这无疑是个近乎疯狂的举动。但他毅然拖着疾病缠身的躯体,走向遥远、神秘且荒凉的高原。经过半年跋涉,他翻越昆仑山进入藏区,用几个月时间朝拜各大寺庙后踏上归途。徐霞客本身具有高尚的品德、重情重义的性格以及对承诺的坚守。徐霞客与静闻和尚结伴同行,共同追求心中的理想和目标,在旅途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静闻和尚不幸离世,徐霞客出于对朋友的尊重、对友情的珍视以及自身的道德准则,选择完成静闻的心愿。这是出于人性中的善良、正直和责任感。徐霞客受丽江土司木增邀请前往丽江等地进行实地考察,提出长江上源为金沙江,推翻了岷江为长江上源的记载,还记录了腾越州的地热温泉情况,后返回鸡足山撰写山志。崇祯十三年(1640年),徐霞客在云南丽江。因积劳成疾,双脚患病难以行走。丽江土司木增给予了他帮助,派遣8名纳西族壮士,用竹舆(俗称滑竿)将他抬至湖北黄冈,徐霞客从这里乘船沿长江东下,回到了江阴马镇(今徐霞客镇)故乡。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54岁的徐霞客因病于江阴逝世。葬于江阴县马镇南旸岋村徐霞客临终前留下遗言“此生无憾”,他认为自己作为一介布衣,在34年的时间里游遍了华夏大地的山山水水,已经没有遗憾了。《徐霞客游记》书中石灰岩地貌和岩石性质的考察记述,早于欧洲相关研究二三百年,且对钟乳石、石灰岩地貌成因的分析与今天基本符合。对钟乳石和石笋的形成原因有明确认识,如在游桂林龙隐洞时写道“悬石下垂,水滴其端,若骊珠焉”,表明他认识到钟乳石是由水滴形成;游云南保山水廉洞时指出“崖间有悬干虬枝为水所淋漓者,其外皆结肤为石,盖石膏日久凝胎而成”。对溶洞的描述十分详细,《游记》中记载石灰岩溶洞280余个,亲自入内考察的有250个之多。他形容某些溶洞“高穹广衍,无奥隔之窍,而顶石乎覆,若施幔布幄”。对岩溶地貌描写,如,峰峦“嗟峨层叠,中空外耸,上若鹊桥悬空”,写奇石“石片片悬缀,侧者透峡,平者架桥,无不嵌空玲珑”。对广西的地貌特征作出了“粤西之山,有纯石者,有间石者,各自分行独挺,不相混杂……粤山惟石,故多穿穴之流,而水悉澄清”。,!徐霞客一心探寻自然,用脚步丈量山河,成就《徐霞客游记》。苏东坡仕途40载,一生都在贬谪之途,直至生命终结仍未停歇。他一生共写了4800多篇文章,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中《黄州寒食诗帖》被誉为“天下第三大行书”。尽管身处不同时代,二人的人生皆充满传奇。那么,徐霞客与苏东坡到底存在怎样的联系与区别?又能为我们带来何种关于人生的深刻启示?徐霞客钟情山水,一生致力于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他以科学的视角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揭示自然的神奇,虽在游记中未直接抒发过多人生感慨,但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坚定地追求对自然的热爱和探索,其行动本身就是对人生意义的诠释。他曾言“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管中窥豹,时见一斑”,展现了他对广阔世界的向往、对极致景观的追求以及对人生认知有限需不断探索的感悟。苏东坡则是一生宦海沉浮,经历坎坷。他在诗词中常融入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他以乐观积极的心态笑对人生的坎坷,认为人生如“飞鸿踏雪泥”,有起有落,不必过于执着功名利禄。面对困境,他能保持豁达,如“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在遭遇贬谪时也能发现生活乐趣,如“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他认为人生如同一场旅行,重要的是内心的宁静与自在,其诗词和文章充满了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由的追求。徐霞客以其无畏的探索精神和对自然的深刻洞察,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而苏东坡,40年仕途,他的每一次贬谪之旅,都化作了对生活的诗意领悟。他们各自以独特的方式在人生的旅途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更久远的历史长河,会发现还有众多如星辰般璀璨的旅行家。他们或为宗教信仰踏上漫漫征途,或为国家使命远行异域,或出于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勇敢前行。他们的经历和所留下的宝贵财富,同样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深入探究。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古代旅行家的世界。法显:东晋高僧,公元399年,从长安出发,经西域前往天竺取经,游历了30余个国家,历经约14年,于公元413年回国。他着有《佛国记》,为研究古代中亚、南亚的历史、地理和宗教提供了重要资料。玄奘:唐代高僧,公元627年从长安出发,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历经17年,于公元645年回国。其弟子撰写的《大唐西域记》,详细记录了他的西行见闻,是研究印度、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和地理的重要文献。郦道元:北魏时期,游历广泛。他所着的《水经注》详细记载了1252条河流的相关信息,包括河流的源流、流经地区、水利工程等,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综合性地理着作。张骞:西汉外交家、探险家。公元前139年,奉汉武帝之命,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途中被匈奴扣留,被困12年后回到长安。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交流与联系。张骞的出使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郑和:明代航海家。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足迹遍及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等地。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传播了中华文明。汪大渊:元朝时期的民间航海家。他两次远航,游历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等地。着有《岛夷志略》,记录了他所到之处的山川、风土、物产等,对研究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外交流具有重要价值。鉴真:唐朝高僧。公元742年开始,应日本留学僧请求先后六次东渡,历经挫折,双目失明,终于在公元754年第六次东渡成功抵达日本。鉴真在日本传播佛教、医学、建筑等知识,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杜环:唐朝人。公元751年,怛罗斯之战中被阿拉伯军队俘虏,其后游历西亚、北非等地,成为第一个到过非洲并有着作的中国人。约公元762年,杜环乘商船回国,着有《经行记》,可惜此书已失传,部分内容被记载于《通典》中。周达观:元朝人。公元1295年奉命随使团前往真腊(今柬埔寨),在那里居住约一年。回国后着有《真腊风土记》,详细记录了真腊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情况,是研究柬埔寨古代历史的重要文献。丘处机:金元时期道教全真派道士。公元1220年,73岁高龄的丘处机率弟子18人,历时两年多,行程三万五千里,远赴西域大雪山(今阿富汗兴都库什山),谒见成吉思汗。其弟子李志常根据此次西行经历撰写了《长春真人西游记》,对沿途的地理、人文等情况有详细记载。:()历史追光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