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中旬的冰城,气温已经零下了。
常浩南一个东北人,哪能想得起来提醒别人注意气温这种事。
于是从京城出的刘洪波对此毫无准备。
下飞机的时候直接进了航站楼,又直接上车,所以没什么感觉。
现在下车在122厂门口站了一会,人都快冻麻了。
但为了不影响火炬集团的形象,还得强撑着……
好在崔文学看出来了这位刘教授装备不行,没法适应东北的干冷天气,直接把头上的皮帽子摘下来递给对方,然后一起快步往厂里面走了过去。
一边走,一边也没忘了介绍刚刚一直跟在他身后的一名老人。
虽然其貌不扬,但精神矍铄。
“这位是直9技术引进项目的负责人,也是直9c、直9武装型和民用型h425的总设计师,郭靖山同志。”
“……”
“咱们这是直接去厂房?”
刘洪波看着眼前越来越大的建筑有些疑惑。
虽然是第一次到这边,但他也能从这高大且不分层的样式上看出来这应该是生产车间。
“实在抱歉,刘教授,这段时间的设计工作都是在这边的设计室完成的。”
走在旁边的郭靖山回答道:
“咱们6o2所,最开始的时候只是122厂配套的一个研究室,后来虽然规模是大了,但也一直保留着把设计室放在厂里面的传统……”说话间的功夫,几人先后走入了车间内部。
刚刚才恢复透明的眼镜片上顿时又布满了雾气。
好在车间内部供暖很足,刘洪波很快看到了里面的全貌。
已经做过不少项目的他自然不是第一次进入这种地方,但相比于他之前常去的其它几家比起来,122厂这边的产线就显得有些萧瑟了。
如果只看航空业务的话,那冰飞基本跟贵飞属于难兄难弟。
地处偏僻,而且没有什么当家型号。
偌大的车间里面,只有零零散散几架不同版本和型号的直升机。
反而是更远处的产线上,一种双螺旋桨小飞机的数量似乎更多些。
“惭愧,咱们122厂在航空业务方面的经营情况一般,所以订单数量也不太多,大多数工位都处在停工状态。”
对于冰城飞机集团的现状,崔文学倒也大方:
“这还是借了贵公司常总的光,让咱们的小飞机没怎么费功夫就获得了美国和欧盟的适航认证,这才签下来一笔3o架的大单,否则这车间里啊,一眼都看不见几个人影……”
由于运12是华夏此前唯一进行过Faa适航审定的飞机,之前常浩南在研究防除冰技术,以及跟欧盟方面谈判的时候,都拉了不少冰城这本的技术人员参与。
所以崔文学才知道其中的来龙去脉。
听到这里,刘洪波算是明白人家为什么对自己如此热情了。
他当然知道自己的斤两,在京航大学里面还算小有名气,出了学校谁知道刘洪波是谁,之前在镐京那边也没少做项目,哪见过被人家总经理亲自迎接的场面?
无非是看在常浩南,还有火炬集团的面子上罢了。
之前的疑惑在于,冰飞似乎并未跟自家师弟之间有什么直接关系。
不过现在一想倒也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