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拿着那张奏折研究半响,分明觉得自己看见的是:你们全权负责,有事也别来烦我!吏部着手安排新入仕官员的去处,工部和户部也将新科举中选的五十七人瓜分完毕。平安和状元郎不小心聊久了一点,那天仍旧来晚一步,不过还是仍旧凭借自己在民间的声望撬到了不少墙角。吏部管理官员调动任免,承政仍然是平安的三伯伯阿拜,不过他这几年常以老病请假在家中休养,实际能主事的已经成了两位参政。吏部其中一位参政是平安的先生鲍承先,由他来和平安商议应当会更方便说话,所以被同僚委以重任。鲍承先的意思是,学子们虽然中选入仕,但因其阅历不深,其中又有年龄较幼者,从学堂到官场恐怕不能很好的适应,需要先磨练自身。平安也是这么想的,今年的新科举中有一位十二岁的进士,名次颇为靠前,生辰甚至还比他小一个月。有时候不得不承认天赋比努力更为重要,人比人气死人,正科举中还有一位年逾六十的,这俩人站在一块儿妥妥祖孙三代。也怪他没有设置最低参考年龄,毕竟谁能想到,真有人能三年连升,把给他们准备到十八岁学完的课提前学完了。虽然他不拒绝神童,甚至希望神童越多越好,但这十二岁的神童要是真入了六部官署,即便只是个文书,其他同僚们也受不了啊。平安和他们商量,“不如十七岁以下的先入内三院历练一番,等学子们沉淀心性之后,再由吏部经考后赋职?”这样甚好,吏部两位参政都满意。传统科举那边问题倒是不大,学子们大多已经弱冠,何况以文法入仕者本来就该去内三院。平安想要走的主要就是那个十二岁的神童,他年龄小,入朝不便,但去国史院修书正好。国史院藏书浩如烟海,正适合这种神童自学,他日日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一定进步神速,日后成就不可限量。还能顺便给新科举编写教材,传授经验,一举两得。至于平安和工部户部提前瓜分好的其余几十位新科举进士,就由不得吏部随意分配职位了。工部户部一直缺人,早等着这批学子们顶缺,肯定不可能再让他们去修书磨练的。商贸司要扩展贸易更离不开人,蒙古草原上也有着广阔的商机,海洋贸易更是规模日隆,何况日后更有广阔的天地大有可为。所以平安不仅给自己开后门商科取仕,其他能搜刮人才的时机同样不会放过。鲍承先与户部的刘参政、工部承政裴国珍也算相识,汉臣间难免惺惺相惜互相提携,知晓这两部目前缺人的窘况,鲍承先对他们的要求皆是尽力满足。文理两科仕子都已经有了去处,到最后有些争议的倒是新科状元的归宿了。内三院都想要人,三位大学士两位是平安的老师,国史院的大学士则刚答应了自己照拂小孩。偏帮哪一个都不合适,平安看着三人互不相让,突然对王左感情复杂。啧啧啧,南边来的状元郎就是厉害啊,一篇策论让三个男人为他争得面红耳赤,连文人的体面也不要了。满达尔汉原本没有争人的意思,他带兵打仗擅长,自认礼部承政算个兼职,本不热衷。现在看他们抢得激烈,也知这位新科状元应当是个可用之材,于是也跟着凑热闹。那边三人本来争得不可开交,唇齿翻飞,唾沫四溅,更是撸胳膊挽袖子,仿佛下一秒就要打起来了,火药味极浓。满达尔汉加入后,三人突然开始一致对外,秘书院范文程:“此人于朝政策论颇有见地,去礼部是暴殄天物!”弘文院希福:“必不能让有能之人落入你们礼部手中,让他写规整文章祭祀典文太屈才了!”国史院刚林:“天天说礼仪正风纪,端正这个,端正那个,也没见你们礼部把朝野风气端正得多么好,自己的行事礼仪都合乎规制吗,你还有脸抢人?”满达尔汉:???不是,干嘛突然人身攻击我们礼部啊?……鲍承先原本和平安一起靠在桌边看热闹,津津有味的看了一会儿,他突然问平安,“王左如今就住在城中永安街庆云客栈,八阿哥您说,趁着他们在这儿吵架抢人,我偷偷去捡漏行不行?”平安:“……啊这,”他现在说出自己好像已经收到了新科状元递过来的橄榄枝会不会被打?-崇德六年九月十八,宸妃薨,帝大恸。汗宫漫天飘白,不知是雪还是其他什么东西,被风吹着纷扬落下,将整片天地都铺得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