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个大臣,路上的时候都多多少少的听闻了一些,不过就听一半,除了王华,何鉴、梁储刚来的时候都很急,当然,数王华最急,最不顾君前之仪。
“朕今日在科学院巡视,忽闻外间有人毛遂自荐,说什么长生不老。无独有偶,朕回宫以后,内阁递来的奏疏,也跟朕说在什么荒山老楚,偶遇得到高人。继而朕便知晓,这事竟然已经闹到这个程度,若再不整治,只怕是京城都要刮满妖风了。而且这等事已然逼至朕前,由此可知,在民间已十分泛滥。
今日召诸位前来,是要一表朕心中之意。大宗伯有句话说对了,朕当年是看着李广在宫内为祸的,他诓骗先帝也是朕亲眼所见,朕今日又怎会再次上当?不过鬼神邪说虽在本质上与朕说的科学完全不同,但面子上还是有几分相似,是以朕今日不论说什么,都不会改变朝廷对科学院的态度,这一点要首先言明。
至于说什么长生不老,秦始皇、汉武帝哪个长生不老了?再大的英雄也会老啊。”
这番话总算是将他们给说得高兴起来,皇上不信,朝堂、宫廷便不会乱,他们的位置会稳当、权力不会旁落于道士、僧人之手。
“陛下明见万里,便是此节已远胜当年的秦皇汉武!”王鏊心至痛快处,说话便也狂纵了些。
“朝廷得做点什么,不然的话,民间之人总是蛇蛇蝎蝎、误传误信,便是你们这些人都担心了,但天下的官员岂不是担心的更多?”
朱厚照招招手,毛语文已跪至身前。
“锦衣卫指挥使听令。”
“臣在!”
“命你十日之内,尽出检校,全力搜捕在京招摇撞骗的江湖术士,罪分三等,只说不做的,关押三月,以示警告;又说又做,欺骗百姓的,抓来以后流放千里;用心险恶、勾结官府,有蛊惑朝廷官员意图谋取不当利益的,斩立决!!”
“是!”
皇帝的旨意下的还是很硬的,尤其涉及斩头之罪。
在场的众人都是精通官场的,其实皇帝讲只能这么讲,总不能某些人开玩笑说一句不着调的话,皇上也让锦衣卫抓起来杀掉吧?
说肯定是以‘罪分三等’这种说法来讲。
如此一来显得皇帝绝无半点糊涂,更不会冤枉好人。
但真的做起来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这其中的标准把握,如何拿捏全看办事之人,而且是大范围搜捕,罪犯肯定不少,谁也不会一个一个去翻,真的按上一些罪名也就这样认了。
总之一句话,落在锦衣卫手里还能得了好?
但杀这些人,从王鏊到王华,所有文官是没有半分犹疑的,而且全部跪下,口称英明。
朱厚照则明确的说:“从今往后,任何人不得再向朕提及长生不老之说,你们信道、信佛朕管不着,但不要拿到奉天殿上来!朕也不会服用任何仙丹!有违此令者,朕必手射之!”
“臣等谨遵陛下圣旨,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太史公曰,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朕只求三十载光阴,使朕可以从容不迫,铸造大明辉煌,再还天下百姓以太平盛世!”
尤其是,他现在的路数与以往历代帝王已经显现出不同,所以他很有自信,甚至略有几分潇洒,“哪怕只有三十年,三十年后大明的疆土必会超过汉唐,到那个时候,你们说,古今往来还有哪个帝王比得了朕?朕有何必苛求长生不老?倒不如归于九泉,去向太祖太宗请功求赏啊!哈哈哈!”
第七百六十章皇帝手段
寺院道观自魏晋南北朝到唐以及宋代早期,那日子过得都是相当可以的。
唐代名相狄仁杰曾说过:今之伽蓝,制过宫阙,穷奢极壮,画绩尽工,宝珠殚于缀饰,瑰材竭于轮奂。
到了宋元之时,部分统治者开始认识到这些‘出家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影响太大,于是着手开始控制。
明代,朱元璋也定了加强管控这样的基调,寺院道观基本没有形成大的影响,只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内,因统治者的个人喜好而有所赏赐。
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下令,钦赐田地,税粮全免,常住田地,虽有税粮,仍免摊派,僧人不许充当差役。
这是个明显的进步,即常住田地是需要交纳赋税的,不过寺院、道观基本会免除徭役,所以对一些人仍然具有吸引力,而且也经常会成为“逋亡之渊薮”,意即逃亡者集中的地方。
景泰三年,朝廷下令,令各处寺院、道观以六十亩为业。
不过在实际执行中,却不是这样。
这种年景,若不是出来个正德皇帝,那看守宫门的小太监都在给家里‘置办产业’,兼并土地是从上到小,人皆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