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点看小说网

八点看小说网>唐宫奇案结局 > 第九章舌战群臣攻略下(第1页)

第九章舌战群臣攻略下(第1页)

侍中魏征端坐在他对面,执笏不语,脸上看不出喜怒变化。说起来魏侍中的意见,与鸿胪寺是基本相反的,赞成亲王出塞,只是对亲王的人选有异议。听着李元轨与高表仁相对争执,魏征也不知心里什么想法,应该是帮谁说话都不合适,干脆闭嘴算了。

鸿胪寺辞穷而退——其实看高表仁脸上神色,对李元轨的说辞还是似信非信的,但总不能当面喷他“你小子吹牛说大话”——下该大理寺上场。

李元轨一看见大理寺卿孙伏伽那张寡淡平板的脸,就讪讪地低了头,做好洗耳听训的准备。孙大理训斥他的那些背德谋逆的罪名,他都没法反驳,因为全是他在玄武门城楼上自己写在供状里的。

本来弹劾有官爵者,该是御史台职责所在,但这案子比较隐秘麻烦,天子又半公开地袒护庶弟,御史大夫等人乐得由直声在外的孙伏伽主办,只跟着随声附和就是。李元轨也抱定躺倒挨捶的宗旨,低头默默听喷,捡着孙大理停顿喘气的空当唯诺认罪,等着他把各种唾词翻完说尽,自己再往“戴罪立功”那头上靠。

他没想到的是,有援兵来出手相救了。

这援兵还是一直跟他八字不合的皇太子李承乾。

是听孙伏伽说完了李元轨触犯《擅兴律》中多少条款后,太子插话:

“孙公且住。吴王触犯别律,寡人不察,不过他参与探查太妃尹氏姐弟谋逆案,却是奉了东宫令的。由此误信人言中了圈套,寡人亦不能无过责。”

什么?

我什么时候奉太子令去查尹德妃姐弟了……李元轨瞠目看着大侄子,还好自制力犹在,没惊咦出声。孙伏伽也很意外,怔了下,沉声询问:

“吴王奉过太子令?为何之前无人提及?”

“没人问过我啊。”李承乾很无辜地一摊手,“至于吴王……十四叔,我知道你有心,不愿意牵扯寡人,不过这种事也不必隐瞒嘛。我奉敕代署大安宫务,得知尹氏姐弟行为有异,命你去查访,光明正道,有什么不能说的?这是其一。其二,与吴王勾结作乱的那帮蕃逆,声称是吐谷浑派来的刺客,可据寡人查问,证据甚为不足,所以那些人身份也不好妄下结论。”

“???”李元轨一时跟不上太子语意,只能张口结舌地发呆,听李承乾自己侃侃而谈。原来那晚大安宫变乱当中,卫士没有抓到一个刺客活口,后来翻检黑衣人尸首,将翠云峰上下搜过几次,也没找到李元轨供状所述的那十五六岁的吐谷浑小王子,桑赛竟是神秘失踪了。于是这帮人的身份来历,只能凭着李元轨杨信之等人的口供来断定,但是另外还有一个人证,说出的供词与李元轨颇有不同。

“有一商胡,姓安氏,与其子都深卷入此事,其子丧命,安某则为程咬金大将军所擒,如今仍关押着。”李承乾慢悠悠地说,“安某亲口吐露,吐谷浑天柱王之子并未来京,吴王是上了那帮刺客的当。至于别务,事涉军国机密,寡人暂不宜透露。”

墀下众臣面面相觑,李元轨脑袋里嗡嗡好一阵,才清醒下来,能好好想事了。

假如——假如李元轨真的先奉过太子令,才跟一帮不知来历但并非敌国杀手的人勾结作乱,那确实可以把罪名减轻不少,可以往“受人蒙蔽轻率失察”方向去套,而非先前的主动故意谋大逆了。只是李承乾忽然撒这谎为李元轨开脱,自己也要承担点儿责任,比如“识人不明”什么的。太子殿下为什么忽然转性了?

李元轨定定地看着李承乾,眼前忽然跳出一个场景,是他想象的,却鲜活真实得如亲眼所见。他仿佛看到皇帝陛下对长子耳提面命:

“让你十四叔出塞和亲这事,交你去办。他身上的麻烦,本来也有你的过失,你自己处理。怎么能说服他自愿,说服群臣赞同这婚事,看你的本事了……”

本事才干啊,李承乾向来是不缺的……他缺的是别的……

太子殿下出奇兵突袭,大理寺一时阵脚大乱。李元轨收拾心思,趁热打铁,说了许多认罪悔过洗心革面的话,又搬出秦穆公用孟明、后汉索卢放代太守殉、当年太上皇对代国公李靖“使功不如使过”的旧例,李承乾也在一旁敲边鼓,说了“八议”和赎罪条文,又说流放三千里已是极重刑罚,把吴王踢到西域去为国效力也不算徇情枉法等等。

他叔侄联手,战果出乎意料。孙伏伽与御史台大理寺诸官员低声商议一阵,声言“臣等需再调阅案卷细审”,暂时放弃这一役。

于是李元轨的敌手只剩下魏征了。

只剩下。

魏侍中毕竟不同寻常臣子,没有坐等李元轨进攻,首先发难,且瞄准的是侧翼部——拜手向李承乾道:

“臣先贺太子。数日前,主上召臣等侍坐,出示东宫手书谢状一纸,称赞辞理恳切、书文俱佳。臣等恭奉拜读,其中论述侍亲之道、孝悌之义,深合古圣今贤著作,自不必提。臣尤其心服者,殿下能深察君父治化爱人本意,虚已礼下,称颂仁政,力主守静,与民休息。此国嗣绵远、长治久安之道也。请太子受贺。”

他这一带头行礼,殿中朝臣自也纷纷避席叩拜,李元轨也不好例外。拜完抬头见李承乾脸色略尴尬,魏征这是先弄一具高床把他架了起来,既明言太子殿下“力主守静,与民休息”,那他就不好再出言赞同与高昌开衅了。

李元轨关注的是别的。李承乾不知写了个什么谢状进呈给父亲,天子看了十分赞赏,以至于忍不住要出示给身边重臣以为炫耀……东宫师傅有得是当世名士大儒,引章摘句攒一篇骈骊美文毫不困难,但是如果单纯是辞藻华丽,那皇帝看得也多了,不至于特别欢喜,何况之前他还一直对太子有气。

东宫这是来了新的谋士么,感觉最近动向有新变化似的……

“至于吴王出使高昌,求娶麴氏女,”李元轨注意到魏征避开了“和亲”“入赘”甚至“公主”的提法,“臣敢问吴王,自告奋勇西流荒域,究竟所求为何?臣知吴王少有大志,且又弓马娴熟武艺过人,此出玉门,想必是立誓扬威沙漠,效仿汉傅介子,不屠楼兰不回还?”

傅介子是汉昭帝时大将,因西域龟兹、楼兰联匈奴、杀汉使、掠财物,他受大将军霍光派遣,携金锦至楼兰,于宴席中斩杀楼兰王,另立在汉质子,以功封义阳侯。魏征比附出这典故,不但是质疑李元轨的意图,一并连带皇帝太子也讥讽上了。

好在李元轨对此有准备。第一步,先恭恭敬敬以手加额伏地而拜——心头忽然飘过一句“如果是在昏礼上拜岳父多好”,悲凉莫明——以大礼打消魏侍中一腔盛气;第二步,痛陈自责,愧悔以往轻率骄横种种行径,随口比出前汉淮南王、梁孝王、后汉广陵王、楚王英、梁临川王等悖逆无德皇弟下场,惶恐自警,战栗无地。

他也这是现学现卖,榜样自然还是兄长皇帝陛下。料想到老夫子们要引经据典劝诫,干脆自己先诵经宣典一番,替对方把话说了,省得再多费口舌,更重要的是出其不意打击其气势。被抢词以后,大儒重臣往往张口结舌一时反应不过来,最多再劝勉两句“你既然已经知道,就要汲取教训好好反省”之类,就此过关。

不过魏侍中常在君侧,身经百战,哪是一般谏臣可比。李元轨一席话说完,又连连致礼,魏征从容答拜,抓个话头便问:

“吴王经学文雅,魏某钦佩。然吴王方才回复高鸿胪,言不会长留高昌为质,亦不肯忍气吞声、寄人篱下,会使出手段携妇回归。高昌王爱女情深,若因此与我大唐开战,吴王亦不在意么?或者,吴王是生怕两国边衅不起、没有立功疆场的机会?”

这一问虽然犀利尖刻,却还在李元轨记诵的古文范围内。他只要再讲一通大道理就好,什么“生自深宫识不及远,每食念稼穑之艰难,每衣思纺绩之辛苦”,什么“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什么“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总之是保证以百姓安居乐业为重,不会擅兴兵战。

但是“爱女情深”四个字入耳,他忽然间没了背书的兴致。一句反诘自然而然地从唇间吐出:

“世间真有为人父者,爱女若此?为令女长居本家、不归其婿,而不惜与大国刀兵相见?那该是何等的慈父深恩?元轨年少无知,望魏公有以教我。”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