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案件有两个受害人,她们在酒吧里遭受了无法逆转的伤害,然而这个案件的症结在于在她们受害前,有证人证明她们行为放荡,有勾引被害人们的嫌疑,因此这个案件一出,大家不先去谴责被害人们,反而不吝啬用恶意去揣度那两个受害人,认为她们有那样的凄惨遭遇是应得的,正所谓“受害者有罪论”。
关键在于不仅旁观者这么认为,当案件进入司法程序中时,处于这个程序中的各方也不乏这种观念的持有者。被告方的律师们就不说了,他们自然会利用这一点去攻讦受害者,将所谓的强-奸变成合-奸,为被告人们脱罪。
而陪审员们,他们都是被随机选出来的普通人,自然会有人认同受害者有罪论,而这无异于是对受害者们的持续伤害,还会让她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
而最终的审判结果,也绝对不会让受害者们感到安慰。事实也是如此,那起案件最终判决轻得过分。
这么一来,在这起案件中,仅从法律层次上考虑,受害者权益就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进一步也能说到女性权益上。
林莱对这起案件记忆还是比较深刻的,如今想起来,就觉得她有必要做点什么,前提自然是不要对这起案件中的受害者们再造成什么伤害,还有可能这样的电影拍出来,所起到的社会意义恐怕微乎其微,但这时候她觉得做了总比没做要好。
所以现在林莱有了这个念头,她是肯定要将它落实的。
剧本什么的,她并不会写,这点可以请专业人士来做。
什么样的编剧合适,这她还得询问保利娜女士这个资深业内人士才可以。
想到这里,林莱将这件事记了下来,准备回头落实。
说起来,这样令人痛心的案件,林莱去回想的话,她能从她的记忆宫殿内找出很多件来。
尤其是她在《犯罪心理》那个世界时。
是的,林莱已经知道那个世界是由这部美剧衍生出来的,她还曾看过它。那感觉其实还有些奇妙,她并不存在于此,可她所熟悉的人却在,甚至还有了自己的生活。
好在林莱还能将她那个平行世界的人,和电视剧中的人区别开来,不至于为此烦恼。
说不得这个世界她还可以将这部电视剧制作出来呢。
其他世界的蓝本也是。
唔,不不,有些还是不用了。
·
·
林莱想做就做,很快她就落实了编剧人选,请对方严格按照她的要求编写剧本。
因为这件事,林莱决心在西海岸安顿下来。
斯黛拉夫人不太理解,却没有置喙什么,只有将她的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安排妥当。
斯黛拉夫人她还亲自过来了好几趟,确保一切井然有序。
这不免让林莱想到了她还是小宝宝的时候,斯黛拉夫人就是这么镇场的,而对那段时光,林莱绝对称不上怀念。
在西海岸安顿下来后,要说林莱的生活有很大的变化,那倒也没有,顶多是她有了可以倾注多余注意力的事情,其余时候也和过去差不多。
只是她觉得定制一个剧本这么一件事有点意思了,被她选定的编剧汤姆·托波尔,可能就不这么想了。
规定好主题的剧本,在好莱坞并不新鲜,何况这次雇主还给出了很细化的要求,所以汤姆·托波尔认为这份工作并不太难,再有他的上一份工作,其实和这份工作有些同质化,照本宣科来写剧本就可以了。
然而雇主拒绝这份照本宣科,她还嫌弃剧本过于工整,实际上这是如今好莱坞电影日渐流程化造成的,甚至于剧情什么时候要有个高-潮,什么时候进入第二幕、第三幕都能具体到剧本第几页,放到电影上就是第几分钟。
对于这种定式,作为一个不怎么本土的编剧,汤姆·托波尔认为它有好有坏,可这毕竟是个好莱坞剧本,所以最好还是按照这个定式来。
他这次的雇主在这方面似乎是个小白,不过她很快就理解了,认为定式下还是有能够灵活操作的空间。
这一点倒是次要的,重要的还是剧本内容,它最终呈现的故事,至少得做到让进到电影院,看到这部电影的观众,会摒弃偏见和恶意,客观地去看待受害者遭受的暴行,进而支持她维权到底。
还有,务必要客观、公正地呈现这个故事,更不要一味喊话,直白地将主旨点明,否则要将这样的一起案件拍成电影的初衷就大打折扣了。
这必然很考验编剧的功力。
其实不止是编剧,导演、演员都需要被考虑进来。
林莱她并没有正经地做过导演,所以她不会贸然就上阵拍什么,她能做的是寻找合适的导演,顶多让她的意志被导演很好得贯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