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夫人比两个小姑子年纪大了许多,说是小姑,其实是把她们当女儿一样看待的。小姑子撇下这个女儿去了,自家怎么也不能让她的孩子没个着落。于佩芸磨磨蹭蹭的,还是上门来拜见舅舅舅母。她一次老家都没回过,和舅舅舅母都不亲。张夫人一见她,眉头就暗暗皱了起来。于佩芸穿着一件桃红衫子,下头系着双鹊衔花式样的裙子。这身打扮显得她娇柔妩媚,可是太不端庄,脸上的脂粉也浓,不知道的准不当她是良家,还以为是哪儿的娼伎呢。其实于佩芸以前也算会打扮,可是现在手头羞涩。再说她现在又接触不到京里名媛闺秀们的圈子,不知道现在京里姑娘都穿什么。隔壁杨奶奶说现在这衫子裙子正当季,街上人都在穿,她也就做了这么一身儿穿——太贵的她也弄不起。但她也不想想,杨奶奶那是什么身份的女人?她说街上女人都在穿——会上街抛头露面的又是什么身份的女人?京城一向风气开放,这裙子衫子都显得轻浮,衫子是挖的桃心领,裙子的裙角系得高,走起来飘飘摇摇的。她穿的和她们一样,张夫人又是个十分重规矩,刚从老家来京的人,怎么可能看得惯她?“听说你病了,现在可好些了?前两天我让李妈妈和你姑母的人去瞧你,她也说得不清楚。现在还吃什么药?”“已经好了,药也不吃了。就是身子还虚,不大敢走动,到今天才来拜见舅母,请舅母不要见怪。”于佩芸在张夫人面前底气虚,头也不敢抬,声音也很小。张夫人又皱一下眉。这穿戴不行,举止也不象样子。不知道大太太以前是怎么教养她的,弄得她这么没有规矩。看样子把她接回老家之后,一时间还不能打她出门嫁人,得好好给她扳一扳这些毛病才行。“你现在日常起居就这么个丫头伺候你?你当时出嫁时陪嫁其他人呢?”说起这个于佩芸一肚子气。她身边也只有添香是信得过的,继母给的人,身契都在继母手里,如何能与她一条心?刘家三少爷死后,好几个人就扔下她跑回于家去了。她从刘家出来时,剩下的人见跟着她没个着落,人家也不傻,如何肯跟着她呢?所以到头来她身边只落得添香一个。“这怎么能行呢?”两个年轻姑娘,还在外头赁屋住,肯定会引人起邪心的:“我这里还有人,让郭妈和她男人跟你们一起回去。她男人看个门,她能给你们买菜做饭,先把这几天支应过去,等张家京里的宅子一修缮好了就一起搬过去住。”于佩芸想着有人伺候当然是好事,但是只怕舅母的人不服她管,反而不自在了。可是她在舅母面前也不敢反对,就应了下来。“你和刘家的事,现在他们那边是怎么说的?你的嫁妆单子和婚书都收在哪里的?”于佩芸一愣。大太太虽然是她亲姨母,一直说要给她撑腰,可是也没问过她这么详细。“他们家那边原来都给我弄了个院子了,墙高高的,只有扇小门。原来那里是关犯错的奴婢、姨娘的,我要是住进去,等于是要坐一辈子的监牢。我没答应,就趁着一大早从角门出来的……他们家人还到于家去找过两次,我也没有住在于家……”她说得啰嗦且没有重点,不过张夫人还是听出来了。这个刘家听起来是仗势欺人,就看着于家不会给她出头,要把人一辈子拘死。这样的婆家有如火坑,她急着跳出来也是情有可原的。张夫人的气消了两分。“于家又是怎么说?”于佩芸更是气愤,恨恨地说:“我那继母说我已经嫁出去了,是刘家妇,不是于家的人了,不让我进门,让我乖乖到刘家去。还说我那公公要是一发怒,父亲年底考绩只怕不妙,一大家子人都要受我连累……根本不顾我的死活,就是要把我抵给刘家好换他们一家子的平安富贵。”这实在是过份了。张夫人面如寒霜,就算现在忙着女儿的亲事,也不代表她就不能找上门去跟于家讨公道。这是觉得她们张家没人了吧?虽然丈夫只是个田舍翁,可是二叔三叔可还是官身,于家这么欺负张家的外甥女,简直是无法无天。果然有了后娘就有后爹,于家姑爷当年看还算老实,可是现在枉顾女儿的死活,良心都叫狗给吃了!张夫人这里可还有当家小姑出嫁时的嫁妆单子呢,于家这么苛待于佩芸,张夫人绝不会善罢甘休。于佩芸没了母亲,舅舅家替她出头也是理直气壮的。张夫人想,还好侄儿朱慕贤先写了信来,不然这事儿张家人在老家一点儿都不知道。到底还是不亲。于佩芸一直在京中,所以跟朱家亲近。可是大太太毕竟只是她的姨母,平时照顾她还行,一遇着事就没法儿替她出头了。于佩芸在张夫人面前大气不敢喘,只有大太太的时候,才长长的松了口气,然后又结结实实的诉了回苦。一个人养病多么凄凉,如何想念大太太云云。她对着大太太灌迷汤是一灌一个准,什么从小就把您当成亲娘,除了您再没别人疼我记挂我,什么在病中谁都不想,只想着大太太一个之类的。大太太安慰她半天,又说:“你舅母来了,刘家的事情应该就能了结了,你以后也不用这么躲躲藏藏的了。”于佩芸一喜。和刘家断绝关系的话,她就能堂堂正正的和表哥在一块儿了吧?大太太没有马上提起张夫人要把于佩芸接回阳陵老家的事。一来,她也并不是太舍得于佩芸跟张夫人走。她多少是暗示过外甥女儿,她可以长长久久留在朱家的,现在变卦,大太太面上也挂不住。二来,于佩芸自己肯定也不乐意回阳陵,她以前就不爱回老家,总觉得阳陵是乡下地方,又闭塞又守旧,规矩还特别的大。最后一条才是她不爱回去的重要原因。张家在阳陵是大族,族人极多,走在路上简直人人都有关系,都要行礼问安,稍错一点儿就要被人指指点点。于佩芸一见张夫人就气短,就是怕了她的规矩大。张夫人说到做到,过了一天就带了人去了于家。于家本就理亏,张夫人既挟威势,又占着道义,倒是很容易就把于家那头儿说通了。反正刘家儿子也死了,就算他们把于佩芸再逼到刘家去,也从刘家沾不到什么便宜。可是张家和朱家不同,就算不讨好,也不能往死里得罪。这件事情须要快刀斩乱麻,拖下去容易夜长梦多,张夫人这边得了于家的准信儿,又马不停蹄的赶去了刘家。刘家人当然是不情愿的,可是刘家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想跟张家、跟朱家结怨的。刘夫人爱子心切,恨不得让于佩芸给儿子陪葬。刘老爷子没有夫人这么心切,但也觉得这个儿媳妇的作为伤了自家颜面。但是刘家的长子和次子可不这么想。一来这个弟弟几年来一直病歪歪的,也谈不上什么兄弟情份。就算有点儿情份,可是为了他留下的遗孀跟人结怨。耽误了以后的前程,那是一辈子的大事。不过一个妇人,放她一马又怎样?与人方便,才能自己方便。自家倘若点头应下来。以后同朱家、张家的人见了面,他们也算还有三分人情,能帮一把的说不定会帮一把。但如果和人结下仇。谁没有走窄的时候?人家见了能踩一脚必定要狠踩的。张夫人虽然是头次上门,可是功夫没少下。刘家人心涣散,刘夫人一个妇道人家寻死觅活的也不顶用,到底还是由刘家长子出面代去世的弟弟写了放妻书。张夫人不动声色,把放妻书捏到了手里。成了。办成了最要紧的一件事,张夫人倒是和软起来,关于嫁妆的数目。陪嫁的那些人的处置,都退让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