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槐乡这间书塾,建在一座墓旁,墓四周种有槐林,墓主为前朝有名的贤人——陆青槐。
这青槐乡原本不叫青槐乡,因他归隐于此、逝于此,后人为怀念他才改的名。意借此来激励此处后来者,承继先贤之遗风,再塑一代之君子。
而在此创办书塾之人,正是陆青槐同宗后人。
汪掌柜去附近巡田,与胥姜约定在进来的路口汇合。
胥姜先去拜了陆青槐墓,才去书塾找人,去时恰逢书塾散学,花甲之年的陆夫子站在门口,数着人头将学生们送走,并对每个学生都叮嘱了一番,让其平安归家。
见人走得差不多了,胥姜才赶着驴车自槐林中出来,陆夫子一见她先有些惊讶,随后笑问:“可是胥掌柜?”
胥姜遥遥一拜,“正是,见过陆夫子。”随后又道:“晚辈来给您送书。”
陆夫子一看天色,日已西斜,便叹气道:“你大老远来,也不能留你吃饭,真是招待不周了。”
他语气慈和亲切,不像初次见面,倒像久别重逢。
胥姜把书从车上抱下来,笑道:“没事,下次我早些来。”
陆夫子闻言也笑,“好。”
“书挺沉的,我替您将书抱进屋吧。”
“那就多谢你了。”
陆夫子的书塾是乡里人凑份子修的,乡里为数不多的青瓦。
居中一间宽敞的堂屋,里头摆放着案桌,应是做课堂用,左右各有两间屋子合围,分别做书房、卧房、净房和杂物房,与堂屋正对着的便是书塾大门,大门以围墙与左右房间衔接,四面合围成一方小院。
方方正正,干干净净。
胥姜看了眼门头的木匾,写的是‘青槐书塾’四字,其字笔锋圆融,锋芒尽收,使人一见便觉得安宁,一如陆夫子本人。
看得入迷,她情不自禁地赞道:“好字。”
“好在何处?”
“历尽千帆,终归从容。”胥姜说完才觉冒犯,他是长辈,自己怎好随意评价,遂歉然道:“晚辈失礼,还请夫子海涵。”
陆夫子却不甚在意,反而笑道:“礼在其心,不在其表。”随后领着她进门,又将她引入书房,让她将书放在案桌上。
胥姜放下书,打量起这间书房,架子和案桌上的书都摆放得非常整齐,类目也多,还有竹简、帛书等,一看便是珍藏。
她暗自吞了吞口水。
“听计善说,这套诗集是你亲自刊印的。”陆夫子拿起一套诗集翻了翻,点头道:“板刻得不错,选材也好。”
胥姜回神,谦道:“夫子谬赞。”
陆夫子笑了笑,翻到后头看见了胡煦的诗,读了两首说道:“新诗听说是出自新科状元之手。”
“正是。”
“作为蒙学来说不错,通俗易懂,只是心境不稳,略显浮躁,还得磨练一番。”
胥姜干笑了两声,这话她不好接。
陆夫子看出她的尴尬,问道:“他是你的朋友?”
胥姜点头。
陆夫子笑了笑,走到书架前取下一本书递给她,她一看,是本手抄的《清静经》。
“这是……”
“拿回去替我转送给他,就当做是登科之礼。”
这未曾见面呢,就先送上礼了,只是长者赐不好辞,胥姜便替胡煦收了,随后又道:“晚辈替胡煦谢过夫子。”
陆夫子却道:“若他得空,便叫他亲自来谢吧。”
胥姜满脸疑惑。
陆夫子摸了摸诗集,对胥姜行了一礼,胥姜赶紧虚扶一把,说道:“夫子这可是折煞晚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