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点看小说网

八点看小说网>穿越红楼庶长子 > 第246章(第1页)

第246章(第1页)

贾环浑身酸软的连根小指头都抬不起来,只躺在床上不动,道:“你就说我身体不适,入城仪式不参加了。”

两人在寺院墙外了却相思债,那边凯旋的将领们入城时受到无比热烈的欢迎。本来正值腊月二十三,俗称过小年,是年事繁忙的时候,但是城中百姓还是起了个大早,欢迎凯旋而归的将士们。

府尹早就发了告示,告知状元郎运筹帷幄,全歼俺答部主力部队,毙敌数万,又痛击其它各部来犯之敌,使天朝防线推进三百里,不但缴获无数军资,还使土默特部的俺答汗举家内附,归顺我朝王化,从此蒙古人再不敢南渡来犯,未来至少二十年,边关都不会有大的战事,京城也彻底安全了,百姓们可以安居乐业,不再害怕。

一般老百姓没什么治国平天下的宏愿,只求能吃碗平安饭,蒙古人不时入侵入京畿烧杀抢掠,百姓深受其害,不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如今天朝打出了威风,打出了士气,震慑了敌人,挣来无比珍贵的和平。怎么不让他们兴奋激动。

同理,皇帝也很兴奋,觉得自己慧眼识珠,这份胜利中有自己识人用人的大功劳,可以告慰列祖列宗了。

所以他急着召征北军赶在年前回来,想为新的一年讨个好彩头。

除了允许百姓迎接凯旋将士,还让文武百官代皇帝出迎功臣,可谓把这场胜利渲染到极致。

按规矩大军出发从永定门出,取安定社稷之意。归来时走德胜门,取得胜还朝之意,当然也有被揍得灰头土脸回来的。这一次是真的得胜还朝,百姓们一大早就兴奋地直奔德胜门,寻找最好的观看位置。

永定门内外里三层外三层挤满了人,绵延数里。京营兵丁们负责维持秩序,换上往日,谁不听话就拿棍棒鞭子招呼了,可是今天是举国同庆的日子,上峰下了命令不许有人受伤,不许出乱子,京兵和应天府衙役们只得求爷爷告奶奶,请这些热情洋溢的百姓们退后让出路来。

辰时一到,号角齐鸣,钟鼓阵阵,再加上鞭炮爆竹声,响彻云霄,把喜庆气氛推向高潮。

百姓们愈发激动,一个劲地往前挤,差役们根本拦不住。

终于,凯旋归来的将士进入视线,先是作前引的御林军仪仗,旌旗、立瓜、朝天镫,分外耀眼。接着是军仪仗队,高奏凯歌,鼓乐齐鸣,各色彩旗飘扬。然后是这次赢得胜利的凯旋队伍,最显眼的就是三丈高的帅旗,走在最前面。

接下来是火枪兵,炮兵,弓箭手,长矛手……,最后是押送战利品的队伍。

百姓伸长了脖子,也没看见他们最想看的这次力主出战,又以文弱书生之躯领兵歼敌立下不世奇功的状元郎。

人们有些失望,仍然给将士们最热烈的欢呼,将士们个个挺胸腆肚,这辈子都没有这么自豪这么威风过。

更失望的还有混在老百姓中的某些的人。

英雄凯旋宝钗伤感

护国寺外,与佛门圣地一墙之隔的农家小屋里的两个人休息一会儿,整理了衣服,骑马奔向皇宫,那里皇帝设宴犒赏有功将士。入城的欢迎仪式可以不参加,但是皇帝的召见是必须要去的。

在拥挤的人潮中,凯旋部队以蜗牛的速度终于挪到长安街。贾环赶过来领他们进去。

为了挣面子,皇帝在这次国宴请了各国使节,还命文武百官王公大臣全数在宫门口迎接功臣,两个宰相率文武百官相迎,贾环老远看见,赶紧下了马,向两位宰相行过大礼,又向其它官员作揖,道:“劳驾各位相迎,在下惶恐不敢当。”

胡有恒说:“经略大人好大架子,城门口多少百姓想一睹风采,你却不在。”

贾环赶紧逊谢:“功劳属于那些浴血奋战的将士,下官只是承皇上福泽,恰逢其会而已,不敢居功。”

骆养性看着谦虚懂事的学生,老脸上每根褶子都透着欢喜,道:“没错,也是皇上有识人之明啊。”

李琰冷冷地瞥了某人一眼,道:“幸亏入城仪式上你不在场,否则恐怕不能站在这里了。”

贾环不解:“什么意思?”

李琰说:“混在人群中警戒的锦衣卫发现欢迎队伍中混着很奇怪的人,身藏利刃,不象普通百姓。”

胡应龙接口道:“他们只是仰慕卫国英雄,并没有什么不轨行动。可见是过往商客,带着武器防身的。”

李琰冷笑:“是么,迎接英雄不拿鲜花也不拿酒肉,却带着利刃,这欢迎方式还真有创意。”

看双方针锋相对,贾环心里明白了怎么回事,装做不知劝道:“诸位快进去吧。”

最高规格的国宴按例在保和殿举行,皇帝在中和殿休息,等着进殿接受百官和将士的朝贺。皇帝脸色不大好,杨彬已经向他汇报了入城仪式上的事,虽然迎接队伍中有人身藏利刃,可是他们没有行动,不知是真的过往客商,还是另有原因。

“幸好皇上威震群小,泽被天下,大喜的日子没有出什么乱子。”杨彬心有余悸。

皇帝磨牙道:“真要出了乱子,朕饶不了那些搞乱子的人。”

这次大宴是数十年少有的宏大规模,进殿与宴的都是功劳大级别高的将领,陪宴的都是三品以上大员,其它低级别的将士由光禄寺招待饮宴。各国使臣也参与道贺,为国宴充当背景。

东西两庑的中和韶乐奏起皇帝升座乐,在庄严徐缓的曲调中,皇帝在正中宝座升座,乐止,众人在宣礼官带领下齐声祝贺凯旋。

贾环的席位摆在两位宰相之下,如此尊贵的地位,并没有让他激动兴奋,面上毫无骄矜之色,并不敢居功自傲,先歌颂皇帝领导有方,下决心打这一仗,否则断不能有此胜利,再表示自己受此知遇之恩愿肝脑涂地相报。百官跟着拍马屁歌颂皇帝有识人之明,敢于任命如此年轻的人领兵出战,这是多么伟大的眼光和勇气。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