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耧虽然是从西汉时期就传下来的工具,经过历朝历代的逐步修改才有了现在这个样。
但是一直到生产大队解散以后,村民们依旧用了很长时间的摇耧,这才迎来机械化的播种机。
特别是生产大队刚解散分东西的时候,谁家要是能抓阄分到摇耧的话,那他们家一定会成为村里的香饽饽,播种的季节哪怕家里面没有老黄牛,也会有很多人主动上门帮他家拉耧。
这样做就是为了等下能够抢先一步借走摇耧给自己家地里播种,帮忙的优先借,不帮忙的只能往后排,有的人要是开口晚了,就只能等前面的人全部种完才轮到自己用,这个过程可能是一天,或者好几天,有时候赶上下雨就更槽糕了。
在这嘎达播种的时候还有一种类似“耧”的工具,那就是点葫芦。
这个点葫芦前后总长大约有一点五米,可以拴绳跨在肩上操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平时播种小块地,或者点播小粒种子,比如谷子、糜子、高粱经常会用到。
整个点葫芦分四部分组成,1、葫芦头,2、葫芦嗉子、空心的木头导管,3、葫芦筹,用细树棍绑扎成,能控制导管流出种子多少,4、点葫芦篦子,用笤扫糜子绑扎成,起到迟滞种子落地作用,扩散播种面积。还有一个木棍敲打点葫芦嗉子促进种子流出落地。
使用点葫芦播种的时候,前面要有犁。犁开地面,背着操作点葫芦的人会顺着犁沟走边、边敲打葫芦嗉子,葫芦里的种子就会流向空心杆,空心杆里的种子又会流到葫芦筹,然后从篦子的缝隙里均匀地撒进犁沟中。
能用点葫芦的同样是老手,因为他们可以调制点葫芦,还能够熟练的控制播种量。
播种到这里还不算完,紧紧跟在“耧”或者点葫芦后面的是砘(dun)子、打(压)磙子、轱辘砘子、bo。se。
砘子的样子和举重杠铃比较相似,不过它中间连接的是木头,两边是专门做出来的圆形带孔石头。
有单个的砘子、两个一组的砘子,还有三个一组的砘子,如何使用就看是人力还是畜力了。
不管怎么样组合,是人拉、还是牲口拉,但是每个砘子必须顺着垄沟滚动。
被砘子碾压过的垄沟土壤密度增强,能够减少水分蒸发、保持水分、保护墒情,这样易于种子在土里生根发芽,提高种子的发芽率。
要不然被犁过、“耧”的地面很容易水分蒸发、湿度下降,种下的种子可能还没发芽就会干渴而死,所以最后一遍拉砘子就变的非常重要起来。
到这里还有最后一道工序,那就是用耙pá子或者刮土板,轻轻的从地里搂起一点土形成垄背。
这样就把整块地分成了一个个的小拢,有利于将来的浇灌工作。
不过上河村的知青们只能做拉耙、拉耱、拉耧、拉砘子这些活,至于其他的活村里人交给他们不放心。
特别是摇耧和点葫芦这两种活,知青们想碰都不让碰。
还有最后的起拢背,在知青里面也只有孙勇和李红霞这两个老知青可以做。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休息,玉米和甜菜到现在还没种下去了。
甜菜是村长和大队长打算留到最后,请村里的老把式再结合上面给的甜菜种植说明书,大家一起商量怎么着种。
至于玉米不需要犁地,分组后前面的人用铁锹、镢头在地里挖出一个小坑。
后面的人往每个炕里面丢上两到三粒种子,最后用脚把挖出来的土推回去填平小土坑即可。
不过就在知青们明天要去种玉米的时候,韩立当天下午快下工的时候从山里面赶了回来。
嗯,韩立是故意在这个时候回来的,他跟熊瞎子打架的时候把衣服上弄的全都是泥土,最近两天也没有洗漱,整个人看起来狼狈的不行。
明面上带的全都是各种各样的应季药材,身上连一根鸡毛都没带。
唯一。一个额外的东西,那就是韩立上次进山时采到的那颗粗大的葡萄藤。
韩立现在这个有些狼狈的样子,任谁看到也只能说他为村民采药受苦了。
感谢:书友打赏:100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