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很有能力,以至于当时兰州有“打官司找王经历”的说法。
之后他历任知县、道台、布政使……还受过乾隆的接见,这种出身,混到这种程度,本身没有才干,全靠关系是不可能的,而且他一个小吏,哪里的关系能通天。
事实上他在张掖振兴教育,在宁夏疏浚渠道,发展生产,而且事必躬亲,认真负责,宁夏平原那么肥沃,有一笔功劳得记在他的头上。
但从他调任甘肃布政使的时候一切就变了,刚一上任,他也一度想改变当时阖省官员报灾、分捐监所得银两的状况。
可他连把捐银子重新改为捐粮食都做不到。
于是就这样又贪了四年,他自己也开始贪了,一直到乾隆四十六年,案发,
最后被乾隆处死。
所以说,如果一个地方的政治生态是这样,有一个源头在狩猎朝廷的官员,派谁过去能管用?
现在浙江的这些个官,处置办法是定了,超过三万两的全都砍头。
低于三万两的,两万两流放,一万两革去功名,贬黜为民。这些都不在话下。
但到这里,并未有结束。
因为海禁、所以走私,因为走私、只得和官府勾结,于是经年累月之后,形成了这样大官大贪、小官小贪,不贪当不了官的局面。
现在只是因为梅可甲影响了他们一点利益,不算大的挑战。
实际上,在嘉靖年间,皇帝派了一个官员去打击走私,很快浙江各地的官员开始上疏告状,说此人怎么怎么违法。
浙江的根还是在这个地方。
乾清宫里,
太子一番诛心之语,给张晟摊派了这样的差事。
本来嘛,皇帝太子说的话,给的任务,轻轻松松就推脱掉了,那圣旨的力度在哪里?
而之后,
朱厚照又紧接着说:“父皇,此次浙江案中的官员如何处置,举措已经议定了。那么涉及到的商人呢?”
商人?
商人这个词,在乾清宫被提起的不多。
从太子嘴巴里说出来的更少。
“太子可否说的仔细些?”
“儿臣意思,如果查出这些涉案的官员与商人的关系匪浅,那么这些商人,总也逃脱不掉一个乱政之罪吧?”
张晟听了这话心中一抖,
如果这样,此去浙江他是必死无疑啊!
“殿下!微臣以为浙江之案,已属重大,若是再牵连下去,那必将血流成河,东南又是财税重地,万不容有失啊殿下!”
朱厚照给他叫得脑瓜仁疼,
“大宗伯,你怎么忽然急了。朝廷处置几个贪官,你们说不利朝政,好,本宫顾了你们说的这个大局,重划了斩首线。怎么?现在处置几个不法商人,难道就能让东南有失吗?!”
弘治皇帝也觉得奇怪,“张爱卿,可是有什么缘由?若有,说出来与太子知晓。”
张晟哪里说得出来,
又或者那些话应也不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