镰仓大佛的铸造颇为精巧,采用大模块拼装,内部中空焊接,再加以铆钉固定,外部采用髹漆及金银粉等工艺,抹平拼接缝隙。在重要的面部、眉角以及手指等部位,还施以錾刻、细雕等手法,让铜像的表情更生动,神态栩栩如生。
高德院的占地面积并不大,除了广场高台上的镰仓大佛外,只有寥寥几间殿宇。广场右侧的主殿,供奉着阿弥陀佛、观音、大势至等三尊佛像——这是典型的“西方三圣”供奉模式:无上尊佛阿弥陀佛居中,左胁侍者观世音菩萨,右胁侍者大势至菩萨。再往左右两旁,是一些护法神像。
寺院内走过一圈,卢灿越来越觉得自己的猜测靠谱。
阿弥陀佛、观音、大势至,这三尊佛像是净土宗庵堂中常供佛像不假,但是,净土宗寺院,通常还会供奉弥勒佛以及释迦摩尼,可这座寺庙没有。
这种供奉模式,更接近于白莲教的传统。
慈照和尚在创立白莲教时认为,心香一瓣供佛一尊,足矣。他选择了阿弥陀佛为本宗唯一供奉佛像,配供为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与此雷同的还有弥勒教,供奉的也只有一尊主佛弥勒佛。
卢灿有心找一位寺庙的僧侣问问,可惜,今天并非法会日子,整座寺庙全是工作人员在值守,竟然没有一名正式僧侣。
在东洋,这种现象很正常。东洋的僧侣,平日里是不住在寺庙的,而是在家中陪妻子儿女,只有寺庙有正式活动时,才会来寺庙一趟。而东洋寺庙的运营,更像是一家职业经理人负责的企业,也就是说,负责寺庙运作的人,并非和尚,而是“职工”。
之所以这样,与1872年明治新政府颁布的《肉食妻带解禁令》有很大关系,这条法令宣布“僧人今后无论蓄发、娶妻、生子、食酒肉,皆听从自便”。
除此之外,还与东洋寺庙的私有化有关。
在东洋,寺庙就没有属于国有的,几乎全是私人财产,譬如大名鼎鼎的西本愿寺,就属于京都的九条家族所有。作为私人财产,自然要商业化运作,以保证财产增值。
从高德院山门出来,往右是一排有着浓郁江户时代风格的木屋店铺,出售各种旅游纪念品、特色工艺品、日式点心,以及现烤现卖的“人形烧”、“仙贝烧”等。
东西好不好两说,香味足够诱人。没人提议,大家不由自主地逛上这条街。
有田乐群的场合,卢灿一般不需要拿主意,甚至连付款都不需要,安心做个小随从就好。田姐会把所有事情安排好,连孩子都不用他带——瑶瑶已经睡着,被安置在婴儿车中,盖着车篷,睡得正香;小石头走了很长时间也有点累,坐在另一辆婴儿车中打瞌睡。
卢灿背着手,陪着外公和小姨父,晃晃悠悠地走在队伍的后排,聊天的同时,还不忘眼光从店面中琳琅满目的商品上扫过。
世界上所有旅游景点的小商品街都差不多,以零碎、便携式、花哨的小商品为主,说到价值嘛,自然是没多少,但很招人喜欢。
没一会,田乐群几人手中多了一些手袋,装着华美的油纸伞、精巧的漆器、带有江户时代的木质玩具、造型别致的人形烧甜品等等。数量有些多,卢灿多嘴问了一句,才知道是田乐群准备给小姨妈他们回花莲时,带给邻里的礼物。
街道不长,也就五六十米,很快就来到靠近山坳的街尾。
欧阳明咦了一声,不远处的山坳中,竟然竖着一栋草房子!
简陋至极的木杆围栏,将这座看起来一推就倒的二层木质建筑围拢起来。
卢灿也有些惊讶,没想到的是,这里竟然有一家草庵茶室!
这座建筑看似岌岌可危,实际上是一座标准的日式吊脚楼民居。背靠着海边矗立的断崖,不仅让它能躲避海风的吹袭,还能维持建筑的稳定;另外,厚厚的灰棕色海草屋顶,不有着冬暖夏凉的功用,对木质结构的房屋框架,也没多少压力;承重立柱有着明显的灰黑色炭烧痕迹,能防腐防蛀。
嗯,只要不遭遇强烈地震或者祝融之灾,这栋“草房子”还能继续矗立很久。
这栋建筑是标准的日式草庵茶室。
草庵茶室,源自于东洋茶圣千利休的“侘寂”茶道思想。“侘寂”是一个复合词,“侘”代表一种自然、静谧、幼拙、简素、野趣等因素的质朴之美;“寂”为残缺、古朴之物中渗透出来的岁月之美。
如果抽象的来理解,草庵茶室就是盖个一切从简的小草屋,专门用来喝茶。
与草庵茶室相对的,则是茶庭,属于另一个流派——书院茶道。
书院茶庭文化更注重观赏性,即在进入茶室的一段空间里,按一定路线布置景观,以拙朴的步石象征崎岖的山间石径,以地上的矮松寓指茂盛的森林,以蹲踞式的洗手钵联想到清冽的山泉,以沧桑厚重的石灯笼来营造和、寂、清、幽的茶道氛围。
草庵茶室与书院茶庭,有相似有不同,前者更强调自然和感悟,后者更强调环境与意趣。
眼前这座草庵茶室,木门紧扣,显然并不对外营业,更大的可能是某位茶道名家的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