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燕弘亮是真的没脑子,还是太自信自己不会被人发现,字条上明明白白写着驻军得所在地和军队人员数量。青年勾唇:“将燕弘亮带下去严加看管,无本将军军令,任何人不许靠近。”“将军!将军饶命,属下只是想告知家人下落,让家人安心,将军……”燕弘亮的声音渐行渐远,很快便消失。青年回到军营后写了两封信,一封送往齐州现驻军领地,一封送至长安。李承乾接到消息立刻派人将燕弘亮接到大理寺受审,燕弘亮很快便供出阴大人的藏身之所。与此同时齐州驻军连夜带兵闯入李佑的住所,毫不费力便将他们一网打尽。李佑在齐州都没待上几日便被押送回长安,和历史一样,李佑、阴妃赐死内侍省,阴大人判处斩立决。不过月余的功夫,阴家一脉彻底断绝,各地方驻军也经历了一次大洗牌,里里外外抓了几百人。李世民得到长安传回来的消息后,看着严逸沉默半晌:“所以这就是你所说的军政分家?”之前严逸提出军政分家时,李世民只觉得是个防患于未然的好主意,但他怎么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大的效果。细细想来,如果当年父皇就有严逸辅佐,那自己即便一身武艺也将处处受困,根本不可能当上这个皇帝。这份谋略我服了!!!严逸点点头,“陛下圣明,此乃长治久安之道。如今军政初分,虽小有波折但成效已显,日后只要按此制度执行,自然能避免许多祸乱。”李世民缓缓踱步,眼中光芒闪烁,“爱卿所言极是。朕欲令爱卿着手完善此制,制定细则,不知爱卿意下如何?”严逸淡定的喝了杯茶:“陛下是不是忘了!臣亦是武将。”你让一个武将完善军政分家的细则?这不就是等同于让黄鼠狼守鸡圈,老鼠看粮仓吗?“你不说朕还真忘了!不过朕自然信得过你。”李世民眼中满满的信任。这件事除了严逸谁都办不好,首先他和自己一样重武,况且他身边武将也多,所以他不会太过打压武将的权利。其次军政分家本来就是他提出来的,利与弊没人比他更清楚,这件事舍他其谁?严逸耸耸肩:“罢了!谁让您是君呢?那么多锅都背了也不差这一个,不过陛下可得好好补偿臣……”李世民哈哈大笑:“你放心!朕还能亏待了你?最早明年开春,朕定给你个大大的惊喜。”严逸不过是随口一说,并没有放在心上,把李世民打走,自己便回了书房起草有关军政分家的细节。数日后,朝堂之上。马周当朝将严逸精心拟定的军政分家细则宣布,满朝文武议论纷纷。有的大臣表示赞同,认为此举能加强皇权统治;而部分武将则面露忧色,担心如此会导致军权受限。李承乾目光扫过众人,朗声道:“本宫及陛下以为逍遥王之策甚好,本宫心意已决,即日起推行。”随着时间推移,大唐在军政分家制度下越发繁荣稳定。边境安宁,内部民生改善。而李世民之后的每一代君王每每谈起军政分家之举,都不禁感叹严逸实乃天赐良才。冬至的前一个月,李世民接到李承乾的信件,上面是询问父皇有关举行冬至祭天大典,是否要委派谁代替父皇赴圜丘祭天。冬至祭天作为大唐重要典制,武德年间李渊就已下令“每岁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圜丘,以景帝配。其坛在京城明德门外道东二里”。唐代的每一位皇帝自然十分重视,都要亲自或指派高级官员即“有司摄事”赴圜丘祭天。圜丘作为冬至祀昊天上帝的场所,按天圆地方的原则,为圆形以象天。因圜丘位于城长安城南郊附近,圜丘的祭祀活动被称为“有事于南郊”。歌咏言,诗言志。如潮的诗歌,不仅赞美皇家的典礼,同时诗人们还会在这一天写诗记怀,描述冬至时节京城长安的景象,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长安冬至日史料。可以说是半点都马虎不得,别的李承乾都可以做主,可唯独这个冬至祭祀,按照往年惯例都是李世民亲自登台祭天,十几年来从没变过。李世民抬头看向窗外的皑皑白雪,突然眼睛一亮,裹上狐裘便跑了出去。严逸正在书房听沈富、狄知逊二人汇报工作,李世民兴冲冲闯了进来,一把将书信拍在书案上。“朕决定今年的祭天大典就委派你去了。”严逸一愣:“什么祭天大典?大冬天还要祭天?”这些年他从未参与过冬至的祭天大典,所以严逸压根就不知道这事。垂眸看了眼书信上的内容,严逸撇嘴:“既然是祭天大典自然要陛下亲自前去才更显诚意,臣既不是太子又不是礼官,臣去算怎么回事?”“先皇刚殡天没几个月,按理说朕正在孝期,不得参与任何庆典,你身为大唐的逍遥王,自然有资格代替朕前去祭天。难不成还要太子放下手中的政务?”李世民一副理所当然的口吻。严逸无奈地苦笑:“陛下这可是为难臣了!臣虽为逍遥王,但对祭天之礼实在不通。万一出了差错,那可是对上天的不敬。”李世民却摆了摆手道:“无妨,朕自会安排礼部之人好生教导你。况且你聪慧过人,定能迅速学会。”“陛下!你看看外面这大雪封路寸步难行,即便有火车,出行亦是不便。圜丘那么远,臣即便现在出发也得半个多月才能赶到,陛下真当臣会闪现啊?”严逸按了按太阳穴有些头疼的说道。你怎么总是想一出是一出,这是关外不是长安,且不说他根本不熟悉祭典流程,就算赶到圜丘也非易事。你要是闲得慌就一边堆雪人去,老来给他出什么难题……“那朕不管,反正这次祭天大典朕就交给你了,至于你怎么做那是你的事,做不好挨骂的又不是朕。”李世民得意洋洋的说道。:()大唐:开局渭水之盟活捉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