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析谦恭点头,道:“儿臣不曾忘记。”
太后越发慈眉善目地看着奕析,伸手为他拂一拂衣袍上细微的褶皱,“不忘那是最好。总之,每年四月间的那两日,你要记着无论在哪里,再多的事务缠身也要撇下,要去和音寺一趟。”
奕析低头说了声“是”。来了这小半日,絮叨叨地说些闲话,原是正午刚过,看天光已渐渐地迫近薄暮,烟雨轻纱罅隙间缓缓地渗透进来些许绯红橘黄的霞色,掐算再过一个半时辰也快到掌灯了,奕析的神情间似有告退的意思。
颜倾天下心伤愁痕剪不断4
太后笑着一弹衣袖,和蔼道“你且慢着,母后还有件事一直藏在心里,想问问你却下不定决心,当下横横心还是要说。”
“母后尽管说。”奕析道。
太后的面容倏然肃重起来,“是关于两年前定南王叛乱的事,当时也闹得惊天动地地,却很快平定下去了。但离奇就离奇在定南王败退后,胤军攻入滇南城中四下搜索,都未寻见定南王的安福郡主和小世子的下落,安福郡主是女子,而小世子那时年仅一岁有余,弱女幼子,怎么可能凭空地就失踪,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说到这里,太后的声音沉沉,如殿中常年焚着一注宁谧幽深的檀香,无形无质,却一记一记地落在心头,“安福郡主与小世子的失踪……与你无关罢。”
话落不啻于惊雷滚地,脸上的血色一时消褪得煞白。未掌灯,殿中光线一寸寸地黯淡下去,如逼近熄灭殆尽的一捧炉火余烬。
“母后为什么要这样问?”奕析错愕地看向太后,勉强平复声色道。
太后的目光是从未有过的豁亮,一贯温柔的限眸此刻亦是蒙上了令人不敢逼视的咄咄威势,一字一顿道:“母后只问你,此事是否与你有关。”
“母后!”奕析紧皱着眉,解释道,“当时儿臣远在漠北宁州,怎么可能沾染滇南之事……”
“你无须跟母后说其他。若你真的与滇南之事毫无牵连,那你现在就当着母后的面起个誓,也好让母后定定心。”太后的语气是罕见的斩钉截铁。
奕析脸上浮现几分不满之意,说道;“母后,根本就没有的事,您何必非要儿臣起誓不可。”
太后神色略缓,难掩眉梢含着的惴惴忧色,她携住奕析的手,言辞恳切地劝道:“自从那事后,母后心里其实一直忧惧不已。母后知道你年幼时,定南王膝下无子却对你甚好,也知道他年逾五十方得了个儿子……可是……可是……你万万不能跟滇南叛乱之事沾上一星半点的关系,要知道你皇兄最容不得这种事了!”
太后最后一句话颤巍巍地,令人蓦然有些心惊,要知道你皇兄最容不得这种事了!
“儿臣知道了,母后。”奕析声音生硬地答道,溢出唇角的一线涩然叹息,轻若不可闻,袅袅扰扰地散入满室潆绕的檀香中。
满庭冷绿森然,幽冽深郁,偶有铿然叶落,寂寥孤清得如鸿鹄振羽之声。
韶王走后,太后疲惫地起身,却是不肯歇息,高嬷嬷跟在身后,走走停停,进了一间隐蔽的屋子。里面的黄木桌案上亮着一对蜡烛,一双白芒在暗魅中蓬蓬跃动,那样的律动恍惚是人的心跳和脉搏。她眼神茫然地香着正中那座空白无字的牌位,当年嘉瑞说得没错,何苦深陷在心魇中无法自拔,那时她是德妃,后来是皇后,如今是太后,还是做不到在牌位上写上那人的名字。
凝视良久,太后上前执起三根香,就着烛光点燃了,高嬷嬷在旁侧静静地看着,说道:“二小姐对公主也算是尽心了。”
“尘儿她……十年谋算,毁于一旦。”太后侧过脸,恻然一笑,“让小七年年都去和音寺拜祭,名义上是替哀家,却是暗中成全他为人子应尽的孝道,即使嘉瑞不曾以母子的名分与他相处过一日……我总算对得起她了……对得起他们了……”
奕析一路从天颐宫出来,途径沁芳亭,再绕过玉斋居。假山嶙峋,花木萋萋,面前一汪流波涟涟的池水,猛然惊觉,已到了千鲤池畔。十余年仍然还是保持原貌,依稀还是春意温融的一日,那抹娇妍柔曼的红色身影,伏在池畔黝青色的大石上,伸出一只白皙如玉的手去拨弄里面清凉的池水。
暮色渐深,铺满西方天陲那凝紫橘黄绯红的漫漫霞光,消褪成沉沉淀淀的暗红并缓缓浓缩着透出焦败的黑色,如同一朵萎靡枯谢到极致的残花。
“呵呵,七弟,好久不见啊。”轻挑的笑声传来,走出一名妆容丽冶宫装女子,身着宫锦榴花彩蝶锦衣,款款地系着桃红细罗宫纱锦缎百褶裙,风髻雾鬓簪着数枝金钗,整个人装扮得一团艳丽。她的眉眼与端雩公主略有几分相似,斜翘的眼锋带着些许收敛的厉芒和精明之色,正是端仪五公主。
她并不是独自一人,身后低眉顺眼地跟着一名青衣侍童。奕析目光疏淡地扫过那名侍童,看年纪应该只有十三四岁,他跟在端仪身后一直低着头,看得出其相貌生得眉清目秀,唇红齿白。
端仪觑见奕析在看那侍童,丝毫不回避,反而落落大方地介绍道:“七弟,这是甘霖。”说完回首喝道:“甘霖,还不快向韶王殿下行礼!”
那个名为甘霖的侍童被端仪的气势一惊,谨慎地碎步上前行了一礼,轻声细语道:“奴才参见韶王殿下。”他生得身量清弱,眉目娟秀颇有楚楚可怜的女儿之态。
奕析鼻间发出一丝极轻微的鄙夷,其实不用猜就已经知道那名侍童的身份,轻轻一哂道:“五姐此举未免过于堂而皇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