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片的枝叶,严整致密,似蕴含着千古波澜。
整幅画中,出自毛笔毫端的笔触细若游丝,出自笔肚与笔根的皴擦是飞白或疾涩粗率的线形,笔毫运转之间,曲直方圆、动静刚柔等多种变化产生凌厉飞动的效果。
画面题识:壬寅九月将有杭城之行。傅抱石金陵并记。
钤印:抱石之作、踪迹大化、往往醉后、壬寅
画,正正好就是在我们金陵这地所作。
壬寅年,也就是1962年,距今也并非多么久远的事。
估计呢,这画也一直都没离开过金陵。
后来被这廖先生给买下来了,也是合情合理的。
这画呢,说实话谁看都喜欢,关键看价格。
不过呢,我看了两眼之后,就感觉有点不对劲。
这画,属于典型的傅抱石山水。
但是,给我的感觉就是太典型了。
也许你看到这里,会觉得我神经大条,典型还不好呢?
不是这个意思。
在古董行里,收东西一怕太稀奇偏门的,二怕太典型的。
典型过头了,让人害怕!
而在我们做旧这一行里,高手是不会做出过分典型的东西的。
因为这样就会太刻意了。
但是呢,做旧的东西越是想要做好,越是想要做的像,如果手艺到了很高水平,但是又未达巅峰的时候,往往结果就是过于典型。
回到这幅画,给我的感觉就是过于典型。
此幅画中“抱石皴”虽然看上去十分酣畅旷达,但却有点拥挤了,就是过了。
而我一旦有了怀疑的想法,不禁就仔细研究起来。
我拿出高倍放大镜对着画照了上去。
我只是稍微移动了几下放大镜,心中不禁就有点小吃惊了。
画,是赝品无疑。
但是让我吃惊的是,这幅画竟然跟之前那幅傅抱石的《秋林行车图》一个画师画出来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这两幅画,浓墨里藏着相同的用笔特点。
还有,这幅画虽然没有装裱,但是用的纸跟上一幅一样,都是贵州皮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