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体积的优势,对于空气中热量的吸收能力很强,并且可以持续不断。
十万只同时吸能爆发出来的威力很大,不到半个小时,一块笼罩近百万平米范围的降雨云就形成了。
几分钟后,一场瓢泼大雨在地中海凭空降落下来。
又过了几分钟,大雨变成了小冰粒,随后不久又变成了雪花,纷纷扬扬的降落,整个过程持续了十几分钟。
实验达成的效果超过曾凡的预期,云层聚集的速度很快,降雨的速度也很快,雨滴和冰晶摩擦产生电荷积聚,根本没有形成闪电的机会,降水过程就结束了。
整个过程不到一个小时,这片区域又恢复了一片晴空的状态,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如果有足够的酝酿时间,再控制云层进行一定范围的移动,曾凡知道云层的范围再扩大几十倍上百倍也不成问题。
这还只是十万只的威力,如果全球铺满几十亿,几百亿只,曾凡觉得他真的可以在任意的地点呼风唤雨了。
实验当然不可能只进行一次,曾凡根据飞鹰网络反馈的情报,再次传送到另一个地点。
这次他直接出现在加勒比海的维京群岛上空,每年的九到十一月份,正是这里的雨季,此刻下方阴云密布,电闪雷鸣,正下着大暴雨。
这块积雨云笼罩的范围足有几十平方公里,最厚的地方超过十公里,可比刚才他在地中海搞出来的一小片壮观多了。
曾凡悬浮在云层上方,感觉自己特别的渺小。
要化解这么大片的雨云,哪怕他把剩下的七十万小球都投进去,感觉都有点杯水车薪。
如果只是雨云还好解决一些,现在云层中积聚了大量的电荷,任何一点扰动都可能引起连续的闪电,他可不想消耗太多。
维京群岛位于加勒比海东北方向,西边紧邻波多黎加,再向西就是牙买加、多米尼加、海底、古巴等岛国,南面八百多公里,隔着一系列岛国,就是南美洲的委内瑞拉,向东向北都是辽阔的大西洋。
厚厚的雨云不能轻松化解掉,曾凡尝试加速云团的移动,准备在运动中消灭掉。
整个云团缓缓的向北方移动,于是他顺着云层前进的方向抛洒,然后在二百多公里外的地方,将剩下的四十多万全部抛了下去。
抛洒出去的的任务,就是沿途制造一个低气压带,引导云团前进的方向。
曾凡的打算就是让云团远离岛屿和大陆,先向北,再转向东,最终消灭在大西洋上。
陆地上水往低处流,空中的云团也一样,从高气压带向低气压带运动。
制造低气压带也不复杂,就是降低空气密度,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温度升高,体积就会膨胀,空气整体的密度也就降低了。
当然,空气都是流动的,周围的空气会自发补充过来,维持气压的平衡,想要形成低气压带,必须有一个个足够规模的连成带的低压中心,并且这些中心的气压必须一个比一个更低。
与形成雨云不同的是,要制造低气压中心,需要源源不断的释放能量,加热周围的空气才行。
幸亏这些都是在地底充满能量才带出来,不然的话,曾凡的实验都没法进行下去了。
在曾凡的操作下,距离维京群岛东北方向三百多公里的海面上,一个高度四五千米的小型低压气旋逐渐生成,一点点变大。
仿佛钓鱼一样,他之前一路抛洒的像鱼线一样被这个气旋吸引过来,鱼线后面拖动的大鱼,就是那一片十几公里长的云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