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点看小说网

八点看小说网>庶子考科举的文 > 第221章(第1页)

第221章(第1页)

二月初九这日凌晨,宋知意便背着行囊赴贡院了。科举一路考过来,他也参加了大大小小好几场考试了,这次考试,他心态很轻松平和,唯一担心的,就是考场太冷可能会风寒。

天还未亮,贡院外已经有不少考生再排队验身了。衙差们举着火把,一个个将验身后的考生放进去。走至贡院正院唱名后,考生便可去寻自己的号房了。

宋知意还算幸运,因为前阵子的火灾,陛下命人将被烧毁的号房重建,其余的也重新修葺了一番,号房的比上回他来参加乡试的时要好上许多了,起码整洁干净,不用太多打扫。

宋知意将自己的物件整理拜访好后,裹着背衾闭目养神了一会儿。直至天亮,贡院内响起了锣鼓声,而举着第一场考试考牌的巡考官,也往考生们的号房这边走来。

--------------------

第116章会试

==============

最先来的是三道四书题,其一为:君子不器,成己达人。其二为:絜矩之道。其三为: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这三道题在四书中均有出处,并不难,但每题限三百字,要在这短短几百字内得到考官青睐,就需得在文风和思想上面下功夫。在时文方面,考官会从大致五个方面来评判考生的文章,一是理趣,二是气格,三是词采,四是风度,五是音律。正所谓理趣欲其精深明旨,气格欲其官样昌大,考官喜欢的是淳朴典雅,浮华少,格局大的文章。[1]

第一道题“君子不器,成己达人”是有《论语》和《中庸》中的句子拼接而成。[2]“君子不器”是指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用通俗的话讲就是只专攻一技一艺不能被称之为君子,君子在上位能致民安居乐业,在下位能守道修身齐家。后半句“成己达人”的成己出自《中庸》,达人语出《论语》,这半句也应了《论语》中的那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一题描述的是君子品性,后半句的成己达人限定了君子不器的范围。宋知意略一思忖,心里头有了大概的想法。君子成己达人,以自身之能帮助身边之人立身立德,也让自己的周身环境变得更好,而国家治理也是一样的道理。

宋知意这么想着,在草稿上写下:欲立己先立人,欲兴国先友邻。以此句破题理论,符合考官官样昌大的判卷要求。国家与邻邦的交往也可以不止与战争,两两相侵,是损人不利己,睦邻友好,互惠互利,才能共同发展,这也与君子的品格相契合。宋知意按照这个思路,再辅以实例,很快就完成了这一篇文章的写作。

第二题“絜矩之道”,这一词出自《大学》,即指一言一行要有示范作用。“所谓平天下在治国者,上老老而民与孝;上长长而民与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大学》中絜矩之道的提出在平治天下方面具有着重要意义。[3]而朱子在批絜矩一词时,多将它当做为“均平”的别称。[4]能联想到此,答这道题便也简单了。

宋知意斟酌词句后,提笔写下:天之制器度之以矩,君子处物度之以心。[5]君子在待人接物时,内心都要有一把衡量的尺度,不偏不倚,践行均平之道。这样破题,不仅文辞对仗,还能合精深明旨之标准。

第三题“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出自《孟子》。[6]在原文中,孟子是听到了一首“‘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样的儿歌,故而发出感慨“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第三题的题目就是截取自这一段。大意是所谓水清可以洗帽缨,而水浊可以洗脚,孟子听了,认为国家一定先是有自己招来攻伐的原因,然后别人才攻伐它。这题与前两题相较更为简单,宋知意很快就想出了破题之法。

写完这三道题的草稿后已是午时了,饶是正午时分,贡院里还是寒风瑟瑟。阳光看着是晴好,可洒下来的那么一点温暖都被这穿堂的北风尽数刮走。这小小号房也不是封闭的,更是让考生叫苦不迭。宋知意也不例外,他放下笔时,已觉得双手僵硬不可屈伸,在小烤炉子上方放了好一会儿才缓过来。可他也不敢多休息,毕竟现在虽是开春了,但每日白昼的时间到底到底也比不得夏日那么长,可答题的时间也有限。夜里虽然可以点烛火书写,但宋知意听江守徽说夜里头风更大,烛火明明灭灭看不清,有时甚至会熄灭,反倒是容易写出错处来。倒不如早点歇息,养足精神,第二日天一亮再开始写。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