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和?”
“以前有,掉了。”
“干嘛的?”
“这里原来是间洋人开的贸易行,后来闹鬼子,洋人跑了,我爷爷给买了下来,解放后就成了街道的公产,前几年落实政策又还了回来。”
“两证齐全?”
“放心,两证都有,要不要看,要看等我一会儿,我找辆自行车回家拿去?”
“先进去看看。”
等着胖子开门,曾敏拉着宁小乐说道,“外面看还行啊。”
“驴屎蛋子外面光,里边还不知啥样呢,再说,这外面也不怎么光亮。瞧这大门破的,松松垮垮的。”
“吱吱嘎嘎”大门被推开。
三人跟着胖子,迈过门槛,进了院子。
内外宅,四合院的布局,就是建筑规制有些不一样。外宅的应该是一层的倒座房,成了外面看见的二层小楼。
进了内宅,一座院子,中间方砖墁地,种着两棵石榴树,几口缺了口沿,带着锔钉的大缸,歪扭七八的倒在地上。
一地的落叶枯枝,散架的桌椅板凳杂物,还有贴着着“川味凉菜”,“煎饼果子”字样的玻璃柜,三轮车,烤羊肉串用的炉子,看来这胖子干过不少买卖。
东西厢房还是老规制,就是原本正房三间和耳房又变成了西式的二层楼,没了小天井,也没瞅见楼梯,瞧着应该是从里面上楼。
房子窗户,用的都是木框夹玻璃,曾敏和宁小乐,推开东厢房的门,进去转了一圈,里面倒是宽敞,应该三开间或者两开间的,都给打通成了一间。
也没吊顶,就那么露着房梁,曾敏把李乐叫进来,举着根木棍,站房梁底下,比划比划高度,将近三米五的样子,还挺高。
屋子里灰扑扑的,地上用了小块的瓷砖,拿脚搓了搓,露出彩色的花纹样式,俩搞美术的,自然认得,这些都是清末民国时期,从国外流进来的花砖。
再看看墙角墙根,也没什么潮印。
曾敏这时候其实已经动了心思。
把还要打开正房小楼的胖子叫了过来。
“您贵姓?”
“啊,免贵姓周。”胖子看了曾敏一眼,原来带着棒球帽,看着不清楚,这下瞧见脸,倒是愣了一下,赶紧回过神,
“周师傅,这厢房面积有多大?”
“四米多乘九米,三十六多点儿。”
“两边一样大?”
“对,规制一样,原来街道的人,把三开间都给打通了,改成了会议室和活动室。前后两座楼,就成了他们的办公室。你放心,这边从建好了,屋里就没断过人。”
“看的出来。”
“那冒昧问一句,您这是准备干什么用的?”
“哦,准备当画室用。”
“画室?”周胖子一时没听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