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这三部,工部变化不大。
兵部吏部因为失去了原本的两位高政略尚书——谢安韫和郑宽,效率有所下滑,但也因为兵部被大换血,廉洁度大幅度提升,一下子到了百分之七十五。
比起开局的地狱局面,如今六部的数据都已经都不错了,至少姜青姝的影响力和民心每天都在涨。
此外,便是武将和民间风评方向。
这些日子,北方频频有捷报传来,但捷报越多,赵氏风头越盛,自会有人想要投靠。
继谢族满门被诛后,姜青姝又下令处决了剩下的一部分将领,手段严酷,用以震慑昔日的谢党从属,随后又加大了对那些将官的恩典,增加军饷,恩威并济,意在用这些手段告诉他们:与其在新的局势之中寻求某个党派势力做靠山,归附她才是最好的选择。
识相的人,自会踏踏实实为国效力,至于仍然蠢蠢欲动的,也尽在她的监视之下。
好在这一次识相的人很多。
毕竟经过谋反这件事,已经无人再小瞧年轻的女帝,甚至有人觉得,眼前这位陛下完全不输于先帝,毕竟先帝这般年纪时处境可好多了,既没有权臣把持朝政,也没有经历过叛乱。
虽然距离南苑谋反事件已过了大半个月,但那一日对很多官员来说,仍然记忆犹新。
因为他们都被蒙在鼓里,直到两方交战都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情况,直到事后才得知谢家策划好了一场缜密而疯狂的谋反,不由得出了一身冷汗,又被女帝这一系列有条不紊地镇压手段所折服。
大昭开国至今,虽然皇帝已传五代,但因为每一个女帝都短命的缘故,国祚其实并不长,但也这也不影响女帝政权的稳固,因为每任女帝都是出类拔萃的明君。
也正是因为她们,“天定血脉就是上天为大昭选定的明君”的观念才深入人心。
唯独到姜青姝这代,才出了岔子。
登基之初,小皇帝镇不住底下的大臣,以致于人人轻视,甘愿为她效忠的人少之又少。
直到姜青姝穿来之后,风向才逐渐从“小皇帝庸碌无为,天定血脉也未必准确”,变成了“上天的选定自有上天的道理,陛下就是天定的天子”。
民间出现这样的风向,便是她得民心的开始。
皇权和影响力上涨是因为她灭了王谢二族,但得民心,则就是另一回事了。
百姓其实不关心朝廷之中谁有话语权、哪个党派坐大、皇位又轮到谁坐,能得民心最直观的手段,便是惩治欺压他们的贪官污吏、保障他们的日常生活、让那些寒门读书人对她产生好印象。
王谢两家放纵族人侵占的良田也不在少数,这是一方面。此外,在解决了五月的水患问题之后,姜青姝让工部孙元熙等人负责推行的水车也实行了下去,效果不错。
她派霍元瑶去京兆这种畿县担任录事参军,也是有此深意,这些直接可以管理到百姓生活方方面面的基层官员,比起那些高官,更有利于帮她建立民心,也可以锻炼霍元瑶一番。
至于寒门读书人……
几日前,沐阳郡公杜如衾便已经奏请编修国史、在民间继续扩充学堂规模,并善用门下省修文馆,广纳文士。
姜青姝欣然应允,并此事交给长宁公主亲自操持,让秋月在一边协助。
长宁公主早年在朝中的声望高于女帝,如今她们却走得很近,天子不仅不忌惮防备,反而任其在京中大肆拉拢文人举办诗会。
如此格局,令那些原本偏向长宁的文人也大为叹服,认为今上的心胸广阔,倘若天子没有绝对的自信与魄力,定会反复猜忌手足,而非如此大度。
也就是在这样的努力下,姜青姝的民心才开始涨。
今日早朝,又发生了一件事。
地方有刺史上奏请求修葺河堤,有备无患,还有人声称当地近日大旱,请求朝廷赈灾。
修河堤不是什么难事,姜青姝问过张瑾,见他没有什么意见,便直接下旨了。
但这个大旱……
张瑾直接道:“此为谎报。”
好的,高政略臣子预警了。
要知道,在这个游戏里,对于地方传来的真真假假的讯息,个别参与议政的高属性臣子直接就是测谎神器,地方官到底是夸大其词、想捞油水,还是真的灾情严重,看他们怎么说就是了。
上奏之人,是丹州刺史柳如兴。
姜青姝淡淡道:“既然张卿有异议,便着丹州司仓参军和录事参军二人将具体情况即刻上奏,朕要亲自过目。”
底下大臣俯首一拜,张瑾垂袖站着,神色冷淡,仿佛这种小事不值一提。
姜青姝又瞧他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