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一次又一次的自毁长城。
孟珙、余玠、王坚……都是如此。
四川虓将张珏(jue,二声)誓死不降,自杀而亡。
其结果就是,自毁长城终灭亡!
了解了这些,或许我等凡人便能够明白蒙英昴之流是多么的心灰意冷,或许也能够理解蒙英昴内心的悲哀吧。
这便是赵昺为什么力排众议非要启用蒙英昴这么一个“逃避责任”之人的原因。
……
城门口,姚世安望着这颗狰狞的人头,表情很是凝重,问道:“查清楚了么?究竟是何人所为?”
“回督官,属下亲自打探,已经查明张校尉死于静江路以北十里外的一处山谷中,随行的三百八十六人,无一生还。而且……”姚世安手下的一名参议想起山谷之中的惨状,颤颤巍巍地说道。
“而且什么!有话快说,有屁快放。”姚世安一想到死了这么多人,光这烧埋银都要花上不少,顿时气不打一处来。
“是,督官息怒,属下仔仔细细地查看了每一人的伤口,无一例外全都不是死于刀剑之下。”
此刻,参议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个可怕的猜测,但因为空口无凭,又不能乱说。毕竟在没有证据的前提下,一顶谎报军情的帽子,绝对是自己吃罪不起的。
“不是死于刀剑?你这话是什么意思?”姚世安不耐烦地问道。
“回督官,确实不是死于刀剑,虽然所有人身上都有用刀刺过的痕迹,但通过仵作验尸,绝大多数的刀伤都是死亡之后补上去的。这些人之所以这么做,属下以为是为了不留活口。”
参议站在一旁,弯着腰,低着头,唯唯诺诺地讲述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说到仵作,不得不提宋朝的一位名人——宋慈。
在他的《洗冤集录》有关于刀伤的明确记载:“活人被杀者,其受刃处,皮肉紧缩,四畔有血癊。死人被割尸首者,皮肉如旧,血不灌瘀,皮不紧缩,刀尽处无血流。”
(癊,yin,一声,血迹、淤血之意。)
简单来说,死前挨刀血流流动,伤口侧面呈现红色;死后血液停止流动,伤口呈现白色。
最简单的一项就是通过刀口的方向判断是左手还是右手持刀。
正所谓,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宋理宗淳佑七年(1247年)成书的《洗冤集录》是全世界第一部法医学巨着,可以说对后世影响相当深刻。后世诸多的法医学着作都以为《洗冤集录》为蓝本,加以注释,或增补。
毫不夸张的讲,一部《洗冤录》后世之圭臬。
姚世安把人头拿在手里,左看右看,上看下看,仔细地观察着。
姚世安作为一名武将,也是见多识广的。
未几,点点头。
“督官,事已至此,如何善后?”参议小心翼翼地问道。
“先生以为当如何是好?”
“属下以为,此事已经人尽皆知,恐怕是瞒不住的,督官当早做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