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鸿飞趁着对方出去倒水的工作,问其他两人:"他怎么一直让我找个记者报道一下,这里面有什么说法吗?"
邱博看清清没有回答的意思,于是解释道:"这几年寻亲一直是社会热点话题,和寻亲有关的新闻讨论度也都不低。找记者报道一来可以提升关注度提升寻亲成功的概率,二来等到寻亲成功后提几句感谢福利院的帮助,对福利院也是一件好事。"
"怪不得。"段鸿飞恍然。
又过了一刻钟,福利院的领导匆匆从外面赶了回来,听段鸿飞说了寻亲的打算后,问起他被收养的时间。
段鸿飞说了一个日期,领导听后却面露难色,似乎有什么内情。
"周院长,请问是有什么不好跟我们说的事情吗?"清清问,"也不是不好说,"周院长犹豫了片刻,"就是福利院的档案室前几年着过一次火,十五前的档案都被烧毁了,只剩下后来的了。"
"着火了?"
清清和段鸿飞对视一眼,不相信这火着的是巧合。
"就没有其他地方还能找到存档吗?"
"这个……"周院长听到清清的问题后想了想,"民政局有,但是不如福利院的档案详细。"
"福利院的档案详细记载了孩子们是什么时候,被什么人从什么地点捡来或者送来的。来的时候身上穿着什么衣服,身边有没有信物。而民政局存档的就是一个收养登记表,上面只有收养人的信息,和被收养人来福利院和被收养的时间。"
段鸿飞和邱博都看向清清,等着她的决定。
"要不您还是带我们过去看看吧。"
周院长看向段鸿飞,毕竟他才是来寻亲的人。
段鸿飞跟着道:"那就去看看。"
"好。"周院长没有意见。
正好清清他们的车上还有个位置,带上周院长就一起往民政局去了。
路上,清清向周院长打听起失火的事情,周院长答说当时他还没调到福利院,只听老员工提过一句,说是保安晚上去档案室巡逻时顺手扔下的烟头没有踩灭,因此引起了火灾。
听起来就是场令人遗憾的意外,可清清总觉得没那么简单。
"除了在档案室里被火烧掉的档案,就没有其他用得上的东西留下来的吗?"清清不死心的确认。
"这个……"周院长犹豫了一下,还是说了出来。"有一位老同志写工作日志的习惯,会记录每个孩子来时的大致情况和被谁领养了。院里本来还打算借助他的日志将被烧毁的档案还原的,只是老同志字迹太难懂,除了他自己别人都看不明白。"
"那这位老同志现在在哪儿?"清清问。
"退休了。"周院长想了想又说道,"就是火灾发生后每没两个月就退了。退了之后去哪儿了不清楚,但是最近他在哪儿我还是知道的。"
周院长掏出手机鼓捣了几分钟,找出一篇新闻稿举到清清眼前给她看。
"就是这位捐出1000万为家乡修桥修路的老同志。"
"1000万?!"段鸿飞好奇的凑过来,扫了一眼新闻内容,"真是好人啊,把自己一辈子的积蓄捐出来为家乡做贡献。"
"是啊,李老确实是个好人。就是命苦了一点。"周院长说着叹了口气,"他儿子一生出来就带着病,花了好些钱都没治好,不到四十岁就去世了。后来妻子也死了,李老就一个人回了老家了。"
清清皱着眉头,看着新闻报道的内容,没有说话。
过了一会儿,清清问起了外国人□□的程序。
周院长很有耐心,先讲了一遍段鸿飞被收养的年代外国人收养子女的流程。
清清听周院长说的这个证明那个证件的,听得头都晕了。大概就是需要收养人的身份证件和本国出具证明,在华国完成收养手续后拿着民政局办理的收养证明回国再给孩子办理身份。
这一套流程听起来很严谨,但最大的问题就是前些年前些年民政局跟出入境部门都没有联网,收养人的身份只需要通过出示的证件进行确认,都没办法进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