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点看小说网

八点看小说网>从永乐开始崛起 > 第一百四十七章 袒露心迹(第1页)

第一百四十七章 袒露心迹(第1页)

时间还尚早,还未到饭点,苏泽领着朱瞻基回到了他的营帐中,坐下之后先喝了口茶润了润嗓子,见朱瞻基还在皱眉沉思,知道朱瞻基一时半会儿消化不了他刚才的那些话。

想想也是,一个人固有的世界观是从小到大形成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轻易改变的,苏泽的一些理念对于朱瞻基来说有些超前了。

思忖片刻,苏泽没有继续和朱瞻基灌输人人平等的理念,而是讲起来时政。

苏泽一边烤火,一边开口说道:“你之前问我,国库没有银子,如何推行教育,当时我没有给你答案,现在倒是可以和你说两句我的心得,你姑且先听着。”

朱瞻基正襟危坐,侧耳聆听,仿佛回到了小时候听那些大儒讲课的时候,就差背着手在后头了。

苏泽倒是没在意那么多,而是缓缓开口道:“在我看来,一个国家想要强盛,不是某一个人努力就行了的,而是要整个国家的人民共同努力才能推动着国家进步。”

“首先我们要明白国库为何没有银子,是大明真的就这么穷吗,答案是否定的,大明不穷,只是银子都不在国库里罢了,至于在谁的兜里,你心里应该是有数的。”苏泽自顾自的自问自答,也不管朱瞻基能不能听懂其中的意思。

“想要使得国库富足充盈,那么首先我们要完善朝廷的法度,不让一些有心人有空子可以钻。”

“再其次,是要想办法让百姓富足起来,民富则国强,一味的想着压榨百姓是不可取的,那是杀鸡取卵,饮鸠止渴,迟早会生出乱子。”

“不能朝廷一没钱粮了就想着加重赋税,那样只会适得其反,虽然暂时解决了朝廷的需求,可更大的隐患还在后头。”

“为何那些百姓都喜欢将土地投献给士绅就有这部分原因,除了士绅不用缴纳赋税,他们收取的赋税往往比朝廷低一点之外就是百姓害怕朝廷朝令夕改。”

“今年收三成赋税,明年收四成,那么后年是不是要收五成了?”

“朝廷在百姓眼中没有公信力了,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就拿大明宝钞来说,为何大明宝钞一再贬值?”

“就是因为朝廷那些年乱发乱印,导致百姓不信任朝廷了,朝廷缺乏了公信力,其根本原因不在于大明宝钞如何,而是朝廷缺乏了公信力,若是朝廷一开始就严格按照有多少银子,印多少大明宝钞,那么我想大明宝钞是不会贬值的,起码不会贬值的如此之快。”

“百姓说愚昧也愚昧,他们没有远见,只看得见眼前的蝇头小利,虽然目前投献给士绅们土地可以不用交那么多的赋税,捡了个大便宜,可其实更大的坑还在后头,他们看不见这些。”

“这也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土地到了那些士绅们手中,百姓无地可耕了,朝廷自然也没有赋税可以收。”

“因为咱们大明优待读书人嘛,读书人倒是得了优待,可这就直接导致了朝廷越来越穷。”苏泽嘴角微微翘起,似有讥讽。

中国封建历史王朝,都是农业社会,经济制度是典型的小农经济形式,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土地的所有制模式有三种:国家所有、地主所有、农民所有。王朝建立初期,朝廷为了安民养生,会偏向于农民所有。

到了一定时候,渐渐的就会发生土地兼并,大量的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失地农民沦为大地主的佃农、雇农。双方矛盾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农民起义就爆发了,国家由此陷入动乱,甚至崩溃。典型的如汉末、隋末、唐末、明末农民大起义,直接造成了政权的解体。

这种情况呈规律性循环,之所以如此,根子出在土地赋税制度上。

历朝历代朝廷都有规定:士绅名下的土地有一定数额的赋税优免权,可以减免赋税、免劳役。他们名下的土地赋税和国家规定农民应缴纳的赋税,存在一个轻松牟利空间。

士绅兼并农民的土地,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用暴力手段非法夺取,而是农民为了少缴赋税,把自己的土地主动放到士绅名下。

比如,国家规定农民一亩地为三成赋税,士绅只收他一到两成。

这样一来对农民可以少交土地赋税,士绅即得到了土地所有权,同时还有利可图,双方达到了一个双赢的结果。这就导致一个恶性循环,土地越来越集中到士绅手里,农业人口也大量依附于士绅集团,国家的土地的赋税越来越少。

最关键的是士绅们这样干是不犯法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明明是减少赋税,并且根据读书人的身份还有限制,比如秀才可以有五十亩地可以不缴纳赋税,举人有一百亩,可到了大明后期根本就没有这个限制了。

“想要让国库的银子越来越多,首先就是要完善法度,不能让下面的人钻空子,其次就是朝廷要想办法让百姓越来越富足,一个人的力量固然有限,可千千万万人加在一起的力量可就不少了。”

“试想一下,一人缴纳一斤粮食,十人就是十斤,百人就是百斤,千人千斤,我大明如今有多少人口,一年下来又能收取多少赋税?”

“朝廷不需要每年加重赋税,而是每年就按照一个定数去收取赋税就可以了,获得的多的就多交,少的就少交,只要这中间没人钻空子,吃拿卡要,随着时间推移,自然而然国库就充实起来了。”

“你不能让本就获得不多的底层百姓去和那些地主们交同样的赋税,打个比方,一个农户家里只有十亩地,一年能收十五石粮食左右,朝廷收取三成赋税,那么就余下了十石半的粮食,对于这农户来说,少了这三石半粮食,他一家老小就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不然到了灾荒时节就会没有粮食吃。”“那些西山的流民就是例子,他们不是因为雪灾无家可归,而是因为没有足够的粮食度过这场灾荒了!”

“而一个地主,就拿最小的地主来说,家里没有几百亩地都不好意思说是地主的,那么就按照他家有三百亩地吧,一年下来能收四百五十石粮食,收取三成还余下了三百一十五石粮食,少了一百三十五石粮食虽然比底层百姓要多的多,可他收获的也多啊,不但不会没有粮食吃,还能有多余的粮食去换银钱,或者存储下来。”

“所以朝廷要改变这种现状,修改一下收税的规则,地多的就要多交税,地少的就少交税,虽然损失了一部分人的利益,但实际上惠及了更多的人。”

“对于百姓来说,少交一点赋税便能每年多出一些粮食,他们自然不会想着去将土地捐献给士绅们,想着逃税避税!”

“而士绅们,因为土地多,要交比百姓更多的赋税,他们再想要吸引百姓投献就只能比朝廷收的更低,他们兼并的土地越多,要交的赋税就越多,那样就会亏本,他们还会去兼并土地吗?”

“这样下来,不仅能避免土地兼并的问题,让百姓不至于无地可耕,还能让国库多出不少钱粮,何乐而不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