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先锋一拍茶桌是恍然大悟。
“哎呦!今天又学到了!”
“那,顾总就说说看。”
“这碗底的棕眼是用类似牙签这样的东西插出来的,在烧制之前插的。”
“不是类似,就是用牙签。”
顾先锋点点头,是一脸的兴奋,就好像悟道的佛徒一样高兴不已。
“我怎么就忘了呢,这瓷器的棕眼我是在书本上看过的。应该是大小不一,很不规则的。而这只碗的棕眼,虽说也大的大小的小,但还是相对来说太统一规则了些。很明显,很多眼都是牙签插出来的。”
我听得不禁对着顾总竖起了大拇指。
棕眼,简单点说就是古旧瓷器身上小洞,小凹坑。
瓷器在制作过程中,无论是瓷胎,还是釉面,里面都会气泡。
经过长时间的氧化老化,塌陷后形成的小洞。
有的是烧完就有,有的是经过几十年,几百年才慢慢显现出来的。
所以流传数百年的瓷器基本上多多少少都会有棕眼。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瓷器都会有。
瓷器的胎质越是密实,制作工艺越高,越是没有棕眼。
比如,清三代的官窑,很多传到今天也是少有棕眼的。
因为那时候国力强盛,对官窑管的也严格,所以那时候出的瓷器都是要求严格,工艺精良的。
也所以,为什么清三代的瓷器贵了。
除了清三代,明朝及以前的瓷器除了少数官窑制作精良的棕眼相对较少外,大多数都有棕眼。
一个没有棕眼的古瓷,是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件到代的东西的。
也因此,仿明之前的古瓷,一个重要的点就是做棕眼。
但是棕眼这个很不起眼的特点,做起来容易,到代难。
因为棕眼可不仅仅是大小不规则这么简单。
很多棕眼里也有色泽的变化,这些都是由于瓷釉、瓷胎里面的化学成分被烧后形成的。
再加上长时间的氧化老化,就会形成各种不同的色泽。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仿古瓷,仿的很到位的基本上是清三代的。
因为不用太刻意做棕眼。
明朝及以前的仿古瓷仿的很到位的很少,其中很大一部分缘由就是在类似棕眼这个点上做不好。
所以,地摊上很多一眼假的青花,你看棕眼就能看出来。
那么说,棕眼这么难做,是不是就真的仿不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