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前来的首要任务,仍是开采足够的盐矿。经过多次实践,大家对各个环节已驾轻就熟,每个人都对自己能承担的分量心中有数,不再像从前那般逞强。毕竟,秋收的经历教会了他们,量力而行才是明智之举。回程的路途虽已走过多次,依旧不容小觑。此前便有人不慎摔倒,所幸并无大碍,且掉落的仅是盐矿石,捡起后损失微乎其微。宋遥带领队伍外出,途中在事先整理好的歇脚点休憩。他们随身携带了大量稻草,铺在地上睡觉格外舒适,而且遇到雨天时,稻草还能充当绝佳的引火材料,深受队员们喜爱。即便身处野外,大家的伙食也相当不错。晚餐依旧是煮米饭,用的是山洞后清澈的山泉水,煮出的米饭香气扑鼻。餐桌上肉菜俱全,只要宋遥带队出行,大家还能品尝到神使亲手烹制的美食,简直是一种难得的享受。行至山脉附近时,宋遥利用中午的空档,带领几名队员前往石灰石矿。他们挑回了两担石灰石,宋遥心中已有打算,计划明年开始建造新房子。从现在到明年动工前,他必须将三合土的配比实验出来。尽管宋遥熟知三合土的原料,但具体的配比还需逐一尝试。此次外出顺便采集石灰石,相比盐矿,石灰石矿的开采更为容易。不一会儿,他们便采集了四筐石头,前后耗时不到两小时。现在启程返回部落,预计太阳下山前便能抵达。两担石灰石分摊到每个人头上,每人只需负担十来斤,这点重量对大家来说并不构成负担,轻松便能完成这段路程。回到部落之后,宋遥立刻将两种矿石进行了区分,深知若将它们混淆,此次的探险成果便会付诸东流。盐矿石被他直接放置在露天之处,而石灰石则被他小心翼翼地带回部落,打算细细研究其潜在用途。开采盐矿如今成了部落制盐过程中最为简便的一环,后续的每一步骤都显得更为繁琐。砸了一整天的盐矿石后,宋遥突然灵光一现,想起了部落中那台闲置的脚踏式石碓。只需稍加改造,这台石碓便能派上大用场。宋遥在每个踏棍上都绑上了一块坚硬的石头。尽管石碓原本选用的是最坚硬的木材,但对付盐矿石仍显不足,唯有借助石头的力量方能事半功倍。使用石碓砸盐矿石,比之舂米更为轻松惬意。砸盐矿石只需全力猛击,矿石碎得越细,提炼过程便越加顺畅。而舂米则需小心翼翼,确保米粒完整,方能煮出香喷喷的米饭,因此大家操作时都格外轻柔。有了石碓的助力,后续的制盐工作变得轻松许多。只需经过数次过滤,再将滤液煮干,便能获得品质上乘的盐。反正平日里烧柴闷炭是少不了的,顺便煮盐不仅能充分利用资源,还能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如今,部落中的制盐工具已愈发精良,漏嘴的长度几乎达到了三四十厘米,过滤效果显着提升,几乎能将最后一道水中的杂质完全滤除,盐的品质也随之不断攀升,口感愈发鲜美。制盐的过程颇为耗时,尽管开采盐矿石仅耗时四天,但将它们全部提炼成盐却需耗费半个月之久。然而,望着大缸中洁白如雪的盐粒,所有的辛劳顿时化为乌有。这几百斤盐足以支撑部落半年的食用和日常所需。目前,部落每年只需两次前往死神山谷采盐,带回的盐巴基本能满足需求。但随着周边部落需求的增长,未来采盐的次数恐怕还需增加一两趟。待这些事务告一段落,部落中便无其他重大事宜需处理。接下来只需加固部落内的各项建筑,以应对即将到来的严冬。尽管砖窑已然落成,但今年动工建房仍面临诸多挑战。不仅砖块存量告急,经过前一轮的消耗,库存仅剩三千余块。宋遥还打算在旁增设一座小型砖窑,专用于烧制些小巧物品,这样既能满足新需求,又比大型砖窑更为适宜,后者主要用于大批量制砖或烧制大型陶器。至于房屋的具体设计,宋遥心中尚无定论。理论上,部落已具备建造砖瓦房的条件,制瓦工艺对族人而言并非难事。瓦片质地坚固,防水性能极佳,的确是理想的建材。然而,若采用瓦顶,对屋梁的要求便大大提高。这意味着需大量砍伐木材,以满足横梁的强度与数量需求。且铺设瓦片时所用的木椽,亦需精挑细选,不容马虎。如此一来,工程量剧增,仅凭部落的现有工具与人力,恐难以应对。更遑论大批量伐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亦不容忽视。宋遥站在部落中央,望着几座初具规模的砖房,心中既有欣慰也有忧虑。几番尝试后,柴刀已近报废,而瓦顶之梦依旧遥不可及。砖墙虽坚固,却与茅草顶格格不入,这成了宋遥心中的一块疙瘩。金属工具的匮乏,如同无形的枷锁,束缚着部落的发展脚步。随着秋风渐凉,冬日的脚步声已隐约可闻。新屋虽成,保暖却成问题。回想山洞中的集体取暖,宋遥不禁叹了口气。洞内虽拥挤,却暖意融融;而外出居住,炭火与篝火皆存隐患。他曾听闻北方的炕能驱寒保暖,但作为土生土长的南方人,对炕的构造与用法却一窍不通,这无疑是个亟待攻克的难题。:()回到原始搞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