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社会关于退休金的议论不绝于耳。其中,体制内退休金的高低问题备受争议。一些人认为,体制内退休金本应该更高,因为他们在工作生涯中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多劳多得、多缴多得应该得到回报。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讨论这个话题,并给出个人观点。我国的养老金水平基本是呈阶梯式的,体制内的退休人员养老金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处于中等水平,而城乡居民的养老金水平最低,居民养老金水平低主要是因为缴费档次低。那么是什么原因拉开了体制内和企业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差距呢?我认为和以下3点原因有关。第一,体制内的职工能领两份退休金基本养老金是我国的第一支柱养老金,也就是养老保险累计交够15年,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而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是我国的第二支柱养老金。企业年金部分实力较强的企业,为了吸引更优秀的人才,为员工设立的福利制度。而职业年金就是机关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享受的一种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也是一项单位福利制度,但与企业年金不同的是,职业年金是国家“强制缴纳”的。也就是说所有体制内的人员,退休后都能享受两份养老金。职业年金实行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的办法,采取个人账户方式管理。最终个人缴费的全部和单位缴费按照个人缴费基数的8计入本人职业年金个人账户,合计就是本人缴费工资的12进入个人账户。假设,体制内人员每月缴费工资是5000元,那么职业年金账户一年就会积累7200元,如果缴费15年,那么职业年金账户累计余额为元。缴费25年就是元。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体制内员工的工资也在不断上涨,个人职业年金账户的钱只会越积累越多。等到体制内员工依法办理退休手续之后,就可以按月或者一次性支取职业年金了。体制内人员能多领一份养老金,自然养老金水平会高于企退人员。第二,体制内的职工累计缴费年限长、缴费基数更高体制内的工作就是“铁饭碗”,如果职工没有犯过大错,基本不会被单位开除,社保能持续不断地缴费。但是企业员工就不同了,经常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跳槽,难免会导致社保断缴,养老保险累计缴费年限缩短。另外体制内的员工都是按照实际工资水平缴纳社保费的,社保缴费基数相对高,而企业单位的职工,单位为了降低缴费成本,基本都是按照本省份的最低基数缴费。职工养老金的水平又和缴费年限、缴费基数成正比。这样计算下来,体制内的员工缴费年限长,缴费基数高,自然退休后养老金水平要更高一些。第三,体制内的职工养老金涨得多参考2020年的养老金调整办法,大多数省份在养老金挂钩调整方面,都会和退休老人基本养老金水平挂钩,并且是按照百分比相乘的方式来增长养老金,这就会导致本身养老金水平高的体制内退休人员涨钱更多,而本身养老金水平低的企业职工涨钱更少。下面我们再看看为什么体制内上班退休金应该这么高!首先,体制内退休金应该高,因为他们在工作生涯中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是显而易见的。体制内工作一般是指在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等公共部门从事工作的人员。这些人在工作中通常面临更高的工作压力和责任,同时也需要承担更多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他们为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种劳动应当得到应有的回报。其次,体制内退休金应该高,因为他们在职业生涯中所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用较高。体制内工作的人员在工作期间通常会缴纳一定比例的养老保险费用。这种费用是根据工资的一定比例来计算的,因此,体制内的工作人员在缴纳养老保险费用时,其缴纳金额往往更高。所以,他们在退休后应该享受到较高的退休金待遇,以回报他们所付出的更多的养老保险费用。再次,体制内退休金应该高,因为他们的生活成本和需求也相对较高。体制内工作人员在工作期间所享受的福利待遇相对较好,但也伴随着更高的生活成本。例如,房价、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开支相对较高。退休后,他们需要面对更高的生活费用和各种开支,因此,相应的退休金待遇应该更高以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然而,需要明确的是,提高体制内退休金并不意味着压迫非体制内工作者,也不意味着不公平。不同类型的工作者在退休金待遇上的差异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弥补。例如,可以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非体制内工作者的养老保险待遇。这样可以确保每个人在退休后都能享受到合理的养老保障待遇,实现社会的公平与公正。从个人观点来看,体制内退休金应该高。这不仅是对体制内工作者付出的劳动和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用的回报,也是社会公平和崇尚劳动价值的表现。然而,我们也应当意识到,提高体制内退休金并不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应当全面考虑各类工作者的养老保障需求,并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实现更加公平和公正的社会。综上所述,体制内退休金应该高,因为他们在工作中所付出的多劳多得、多缴多得的原则应得到回报。然而,提高体制内退休金并不意味着不公平或者压迫非体制内工作者。我们应当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每个人养老保障待遇的合理化,以促进社会的公平和平衡发展。:()入编的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