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点看小说网

八点看小说网>刻在石头上的书法叫什么 > 137 鱼龙变化鲤鱼跳龙门(第1页)

137 鱼龙变化鲤鱼跳龙门(第1页)

137

鱼龙变化(鲤鱼跳龙门)

汉代画像石中的鱼形很多,而且绝大多数是鲤鱼。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可能很多,但其中有两条也可能较重要,第一是黄河鲤鱼,形粗大而味鲜美,《诗经·陈风·衡门》就说:“岂其食鱼,必河之鲤?”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于是,鲤鱼又变成了书信的代称。第二是鲤鱼跳龙门。《太平广记》卷四六六“龙门”条引《三秦记》说:

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阔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暮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者便化为龙。又林登云,龙门之下,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清张澍辑《三秦记》复云:

江海大鱼薄集龙门下,数千,不得上。上则为龙,不上者鱼,故云曝腮龙门。

《三秦记》是一部失传的地理书。辛氏著。所记山川都邑等都是秦汉时的地理故事,没有提及魏晋。但《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都未著录。其中内容六朝以来的地理书和类书多有引用。清代有辑本。但在汉代,“鲤鱼跳龙门”仅仅是反映了一种“鱼龙变化”的观念,还没有同后来的科举应试联系起来。孔子的儿子名鲤,“鲤庭”的故事也只是说明了子承父训,其中心是“不学诗,无以言”。唐代李白《赠崔侍御》诗:“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既是发展了这个典故,又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科举考场上的竞争激烈。

在汉代百戏中有一种称作“鱼龙漫衍”的变幻戏术,到了唐代叫作“鱼龙杂戏”,不但场面大,也表演得虚幻若真。据说这种鱼龙漫衍是从当时的西域传过来的。

《汉书·西域传》赞曰“: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作巴俞都卢、海中砀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视之。”◎晋灼曰“:都卢,国名也。”李奇曰“:都卢,体轻善缘者也。砀极,乐名也。”师古曰:“巴人,巴州人也。俞,水名,今渝州也。巴俞之人,所谓人也,劲锐善舞,本从高祖定三秦有功,高祖喜观其舞,因令乐人习之,故有巴俞之乐。漫衍者,即张衡《西京赋》所云‘巨兽百寻,是为漫延’者也。鱼龙者,为舍利之兽,先戏于庭极,毕乃入殿前激水,化成比目鱼,跳跃激水,作雾障日,毕,化成黄龙八丈,出水敖戏于庭,炫耀日光。《西京赋》云‘海鳞变而成龙’,即为此色也。”

水榭

1976年山东滕县山亭乡(今属枣庄市山亭区)驳山头出土。这好像不是一般的水榭,观景者也非一般的人。右方的打坐者有翼,鱼群旁有龙,很可能与“鱼龙变化”有关。

这可能是一种大型的魔术。“黄龙八丈”,也就是高达26米以上,对于汉朝人来说,既是很不容易做的,也是难于理解的。所谓“海鳞变而成龙”,如果看过这样的“鱼龙漫衍”,确实可谓以假乱真了。

鱼龙与水鸟

1986年四川简阳董家埂乡深洞村鬼头山崖墓石棺画像。

龙与鲤鱼

山东滕州刘堌堆村发现。

鲤鱼与龙

1991年四川乐山九峰乡崖墓石棺画像。

鱼龙变化

上图:山东临沂工程机械厂汉墓出土。中图:山东邹城王屈村出土。下图:山东微山县两城镇出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