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古人乘坐的马车都是由四匹马来拉的吗?
汉字是一种很形象的文字。例如古代的一辆马车上如果驾了两匹马,就叫作骈(pián),就是两匹马并排驾车的意思;一辆车上要是驾了三匹马,那就是骖(cān),骖字右半边的“参”,本来应该是“三”的大写写法“叁”。同理类推,一辆车上驾了四匹马,就是驷(si)字了,由于很多车都是一车四马,人们就开始直接用驷来指马车,或者用驷作为马的单位。比如《论语》中有一句话叫“齐景公有马千驷”,实际上是说齐景公有一千匹驷马,也就是一共四千匹马。明白了驷的意思,“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也就很好理解了,它的本意其实是:说出口的话,即使是驾着四匹马拉的车子也追不回来,这句话用来表示说话要算数。
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有一种“天子驾六”的说法。对于天子驾六的起源,有的人认为从夏代就开始了,有的人认为是周代,有的人则坚持认为这是秦汉的“新”规定,司马迁就认为天子驾六是秦始皇制定的。
关于这个问题,后来有了新证据。2002年,考古学家在洛阳发现了一个陪葬坑,里面埋着车和马。古人死后下葬,往往会在墓室里埋下车马、陶瓷等物品作为陪葬品。而2002年发现的这个车马坑,被专家认定是东周时期某一位周王的陪葬坑。坑中就有一辆驾着六匹马的车子,这说明,至晚在东周时期,就已经有了“天子驾六”的规定。但是到了东周晚期,也就是战国时期,在很多诸侯的墓里也发现了六匹马的马车,这可能是因为到了那个时候,周王室衰弱,强大的诸侯不把周王放在眼里,纷纷有恃无恐地摆起了王的排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