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用预测日月食来检验历法是否准确?背后有什么玄机?
历法是人们为了生产实践的需要而创立的纪时系统。阴阳合历是我国古历的特色,它既包含了太阳运动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又包含了月亮的运动、月相变化和人们的生产活动的关系。人们还创立了大小月和闰月,把太阳与月亮的运动周期和运动规律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正因为这个原因,推算日月食成了历法计算中要求最严格的一项,一部历法是否严密,通常都用预测日食与月食发生时间是否准确来检验。
因为对日月食发生时间近乎痴狂的关注,古人很早就在历法中给出了计算和预测日月食的具体方法。西汉时期,天文学家落下闳(hong)根据历代积累的观测数据,在《太初历》中测算出了135个月的日食周期。魏晋时期,天文学家杨伟在《景初历》中提出了日食初亏方位角和偏食程度的计算方法。唐朝天文学家一行研究了43次日食和99次月食之后,在他编写的《大衍历》中给出了一套计算因为观测位置不同而产生视差的经验公式。清朝学者王锡阐所著的《晓庵新法》一书,提出了日月食初亏和复圆方位角计算的新方法,并计算出了1681年9月12日发生的日食。古人预报日食和月食虽不及现代人精密,但准确度也是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