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曜夤夜暴崩的消息隔日就传出宫,听到的人无不惊恐,最震惊的莫过于谢家。谢琰让人把府中的红绸都拆下来,换上素幡白练,原本喜庆洋洋的府邸,顿时变得死寂一般。
谢混刚进正堂,就见谢琰和朱夫人说着什么,朱夫人一面答应,一面低头用绢帕试着泪。
“阿父。”谢混唤了一声。谢琰抬起头,面上神色冷肃,开口道:“益寿,你都知道了吧?”谢混眉头微蹙,无声地点了点。
朱夫人擦干眼角,收起满面戚容:“益寿,这也是没法子的事,你和晋陵公主的婚事先放一放,等过了孝期再……”谢混低声打断她:“阿母,你们不必说了,我心里有数。”
谢琰思量半晌,叹了口气道:“原本是指着主上能倚重咱们谢家,这一来,怕是前路难测。益寿,你要是觉着委屈,爹就去把婚事退了,给你再寻一门好的。”
谢混平静地摇头:“终身大事,岂有失信之理,既然下了聘礼,我自会一力承担。”谢琰知道他性情执拗,认定的事不会轻易更改,遂不再多言。
皇帝既崩,谁来继位就是头等大事。太子痴傻堪比惠帝,朝堂上沸反盈天,分出两派,一派主张按司马曜遗诏扶太子登基,一派主张另择新主,按兄终弟及的规矩,由会稽王司马道子承位。
两派僵持不下,七八天过去,竟还没商量出结果。太后李陵容向来偏袒会稽王,只是有司马曜遗诏,她也不好表现的太露骨。司马道子见太后不答应,便指使他的心腹王国宝和其从弟王绪,在次日的朝会上进言。
王绪早已准备了套说辞,当即就在朝堂上道:“太后,永嘉之祸皆因惠帝戆愚,才酿成大乱,以至神州陆沉,生灵涂炭。既有前代覆车,殷鉴不远,岂可再重蹈此祸?”
李太后坐在垂帘后犯难,正犹豫不定,王恭手持笏板,昂首出列:“太后,琅琊内史此言欠妥,君乃立国之本,先帝已丧,新君不能动摇!”
王国宝在旁冷笑道:“孝伯,动摇国本可不是凭你一两句话……”话音未落,王恭倏地盯住他:“中书令,先帝驾崩那天晚上,你为何犯阙叩扉,夜闯司马门,难道要趁乱篡改遗诏,欲行奸计?”
一席话起千尺浪,群臣俱是激愤不已,太极殿中顿时嗡嗡作响,都在交头接耳地议论此事。王国宝自觉奸计败露,面上十分难堪,不由朝司马道子看去。司马道子的脸色更是难看,暗骂蠢材,强压着怒火不便发作。
王恭性情刚直,丝毫不顾司马道子的脸面,指着王国宝的鼻子就骂:“先帝登遐之日,朝中大臣莫不惊号,而你面无哀容,分明是小人得逞之相。像你这种恃宠狎恩,陷君误国的贼子,万死也难辞其咎!”
王国宝被他一激,顿时气结,半晌才道:“王孝伯你……你竟敢在太后面前胡言乱语……”
“够了!”李太后在垂帘后呵斥道,“既是争执之言,也该有个限度,这样吵闹不休,成何体统?”王恭这番劈头盖脸的痛骂,她早就听出意有所指,哪里是在骂王国宝,分明是在责难背后的司马道子。再这样吵下去,当着众臣面揭出什么短处,怕是更难收场。
想到此处,李太后运了口气,心想天意如此,便打消了改立新君的念头,匆匆宣布退朝。司马道子哪里肯罢休,一路追到崇训宫,仍想说服她。
谁知李陵容屏退左右,扬手便是一个耳光重重甩在他脸颊上,打得司马道子口破血流,半天缓不过来。李太后指着他,急促地哽咽道:“你好狠的心肠,昌明毕竟是你亲哥哥,一门兄弟,你怎么下得去手?”
司马道子上前抱住她的腿,佯装哭道:“母后,儿子冤枉,皇兄分明是因魇暴崩,怎么能赖上我,还是母后轻信王恭的挑拨,无辜怀疑儿子?”李太后将信将疑,对司马曜之死虽有疑惑,却抓不住他弑君的把柄,只能勉强作罢了。
王恭当着百官群僚那一通痛骂,自觉出了口恶气。散朝后正准备回府,中常侍郑嵩从背后小步追上来,轻唤道:“府公留步,晋陵殿下请您移步东堂,随奴婢走一趟。”
王恭也不含糊,当即跟他出了前殿,拐过三重廊道就是东堂。檐角下悬着两盏白底黑字的灯笼,晃晃荡荡,仿佛随时能湮灭于风中。
王恭迈过门槛,就见大殿里挽幛低垂,白幡似雪,梁间尽是飘飞的明旌。堂中停着司马曜的棺厝,旁边跪着一个清瘦的少女,身穿斩衰麻衣,鬓边簪着朵象征重孝的白萘花。
“臣见过殿下。”王恭躬身行礼。晋陵闻声抬起头,眼角微红,像是刚哭过的样子。
“舅父。”晋陵起身唤了一声,王恭是先皇后王法慧的胞兄,系出太原王氏,自从王法慧薨逝后,因为甥女太小,又养在深宫里,舅甥之间并不常见,因此生分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