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行医经验几乎为零的晚辈,对于手术与监护室的概念接受得倒意外得顺畅。
“那是自然。”
半是玩笑的一句话,却让林慎的眼神蓦地认真起来。
——身前,有高山以仰止;而今,又有后浪追逐。
他岂能就此停下步伐?
“好好休息。”见他丝毫不为病势所困,李明夷也便省去多余的担心,脑海里反思索起另一桩事。
“李郎,李——郎?”
傍晚时分,除了值守监护室的阿去,剩下几人聚在同一张桌前吃饭。为庆祝手术的成功,也为慰医署这些时日连轴转的辛苦,裴回特意下厨做了三菜一汤。
因连着下雨,医署里已许久没吃上新鲜菜肴,难得有好饭好菜上桌,李明夷拿着筷子,却半晌没有夹菜。
见他一副神游天外的模样,马和忍不住拿手在他面前挥挥。
这是给人累傻了?
“多谢。”李明夷若无其事地探出筷子,耳畔却还回荡着阿去的那句话。
他的假意抱怨,虽是在变着法鼓励林慎,却也提醒了李明夷——
医署人手不足,一旦出现意外情况,运转就会举步维艰。
想要完成从诊所到医院本质的转变,只有手术人员是远远不足够的。
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不难想到。
按照马和此前提出的教学医院医联体模式,招募医科学徒,扩充人才储备。
简单来说,就是招募新人。
而这看似水到渠成的一步,却成了横亘在眼前的最大难题。
邺城官医署与养病坊弃置已久,以往的僧医、官医及生徒之流多已改行做别的手艺,少有仍在行医的,也不过挂个幌子当起赤脚郎中,但凡稍有本事的,早已渡河南下,去到经济更为富庶的南方。
而要从头培养起一个医学人才,绝非一朝一夕的功夫。受战乱影响,一般的百姓家庭更没有资本去投入几年以培养一个医学生。
其实不止医署。
李明夷举目望着窗外。
急流劲吹,阴云滚涌,不时有雷鸣与闪电交替,呼来滂沱大雨。
连年动荡之下,民生尚未复苏,任何行当都难以独自支持。